day5|新课标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和文明,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义教版新课标的四大核心之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就是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绪,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想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是指语文课程的多元化,需要教师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说:语文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语文就像一匹马,什么东西都能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在语文实践中,要想体现出综合性,就需要联系生活和实际,想办法带领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叶圣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文的芬芳应是潜移默化的,语文不仅是语言,更是言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都围绕语言运用来展开,四部分各有侧重,四部分也相互联系,彼此依附,形成有机整体,很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