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2024-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自在小鱼儿

孩子看“父性”(社会性视角)的眼光往往反映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圆桌派,每期一个话题,开放式谈论,真正进入深度思考,打开认知维度,常能带给我共鸣和反思。

现象一,目前普遍社会现象中“家庭内循环”,即子女因种种原因未很好的发展社会功能,完成社会化,呆在家做服务,照顾老人,老人继续供养成年孩子物质生活。

有利弊的讨论,有短期效应、长期影响的思考。无固定结论,回到家庭系统本身看现象背后的目的、感受、原因比对错更重要。

现象二,青少年抑郁高发,家长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有吃有喝,就读个书为啥这么“脆弱”。其原因之一,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互动被搁浅了。父母与孩子是隔海相望,父母是生活在丛林里,孩子则是在人本孤岛上,孩子缺乏安全的依恋基地。

成人的世界很辛苦,也很委屈。绝大部分家庭系统功能划分:父母负责赚钱,孩子负责考学,赚钱的目的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学习的目的考好大学好工作好赚钱。

生活被单一物化,货币超越生命!

也因此,生命、情感等等也都围绕着占有货币而服务,或者说,至少在被货币惊扰。

如今的父母大军们所生存奋斗的主要社会背景,一个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他们一路都在为生存披荆斩棘。

孩子的生存背景大不一样,需求与经验上都不一样,甚至有分歧,结果便导致了,许多父母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完全被搁浅的,孩子们常常感觉到,你不懂我在说什么?说话比不说要累得多。

所以孩子们也就相当于被扔在了人本的孤岛上。他们嗷嗷待哺,在没有哺育人的引领人下,几乎不能相互喂养。

父母无法引领孩子,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在丛林法则下生存的爸爸妈妈们,他们小心翼翼地标记着,哪里是陷阱?哪里充斥着残酷?哪里布满着险恶?

所有这些印刻下来的记号,便多是爸爸妈妈们一遍又一遍谆谆教诲的内容,他们希望孩子们从家里走出去后,能拿着这些记号,来保卫自己和获得成功。

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爸爸妈妈们,大多数标记下来的,都是一些会使人恐惧的,会使人受伤的,以及外面的世界有多可怕。

而生活在人本孤岛上的孩子们,才刚刚开始探索,所以,当他们依靠想象来去认真聆听时,便非常容易陷入到一种消极加工和恐惧被无限放大的倾向里。这就好像小时候,我们听鬼故事,听得再也不能入睡,鬼好像飘荡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里。

被无限放大的恐惧,所不断积压后的一种结果是:外面太可怕了,不出去是最安全的。

孩子们便开始躲在家里的洞穴里,不敢再轻易与人、社会互动,偶尔的外出也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

但是呢,家里这个洞穴,并不是舒服畅通的,虽然同在家里,但孩子与父母心理是隔海相望。

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家庭平衡系统中,存在施力方和受力方。

丛林里拼杀回来伤痕累累的父母,往往成为了施力方的存在。

当不良婚姻关系未能成为缓冲地带时,尚未成熟的孩子便被动的成为了家庭中的受力方,不堪重负的他们往往最后,便只能更深地去躲在自我的洞穴里,放弃了对外界的探索,不与人连接,甚至在遇到危险时,也放弃向外呼救。

从社会退回家的洞穴再逃到自我的洞穴,自伤里和症状表达无力承受下的一种自保。

父母初心是好的,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常常努力付出成了自我感动。

曾经听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脚不着地,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还谈啥感受、意义、价值…

我认为经济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从来不是先有后有的关系,是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

如同家庭系统,不论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若能在现实条件下挖掘资源,扬长避短,互为支持,系统功能自然会良性发展。

比如我,原来也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有个角色,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才有价值,后来的经历让我看到能跟家庭成员提供情绪价值输出是我最大的价值体现。而这又是努力奋斗的老公和刻苦学习的娃最最需要的。家庭系统里面情感、认知、见识…构建的能量也随之发展。

追求精神的独立能让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多元化,不再以追求物质为唯一目标,本身也是人的丰富性、多样性、创造性发展的核心需求。即使在再大的经济环境冲击下,我们也要坚守这份存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