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 by社稷
这些文字是两天前的大半夜写的,被电影打动的点太多,不得不搁置两天再重新整理。我对这部电影已经喜欢到了“不忍别人说他不好”的程度。
故事很简单:一个冠军爸爸,培训出两个冠军女儿的故事。
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我所在那个播放厅是疯狂爆笑,到手心出汗,到咬牙期待,要掌声雷鸣。相比阿米尔汗以往的电影,唯一不足的就是少了一个小时的歌舞,我已经习惯一坐三个小时看一部印度电影了。想当年《三傻》,《未知死亡》等歌舞,跳得我神清气爽。
至今未出戏的我,说说对这部评分近满分的观影感受吧。
01 爸爸是专制,英雄主义么?
印度的男女权利肯定不像天朝,更不用和大重庆喊着“耙耳朵”的上房揭瓦的妹子相提并论。片中,可以看出爸爸在家里享有绝对的地位,这是人格魅力,不是专制。
爸爸有实力,出场就摔倒了邦际冠军,点明自己是国家冠军,摔跤实力不是吹的,即使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让身为国家队种子选手的女儿占太大便宜。
爸爸懂经济,以25的价格买了实际价格100的鸡肉。如果把培养一个联邦冠军看成创业的话,爸爸是很成功的。他拉到了风投(鸡肉铺,弟弟的儿子,弟弟家铺盖卷),并且最后上市成功。
爸爸看事很准确,不纠缠。和兄弟要侄子陪练,一句“同意,不同意”干脆利落,让一直叨叨叨的兄弟无话可说。陪女儿报名,一句“能,不能参与”让一直叨叨叨的工作人员哑口无言。这是一种魄力。
爸爸很民主。和妻子说的是“给我一年时间,失败则放弃”;第一次报名摔角比赛,比赛方拒绝了,他并没有死皮赖脸;在国家训练中心,被教练举报,也是承担错误,恳求原谅。还有很多细节,包括女儿调闹钟,假摔,受伤,女儿进国家培训后叛逆,爸爸都没责骂过,都是默默承受着。
爸爸很坚定。起初我想用坚强一次,但发觉坚定更适合。他自己一直怀有金牌梦,到两鬓斑白。最初培训女孩摔跤,受过多少非议。训练过程条件中的阻碍,女儿的叛逆,到后期不能见女儿,还依然包场分析战术。在爸爸面前,只有方法,没有困难。
有些人说,爸爸剥夺了女儿选择职业的权利。我只想说,是你受不了那些苦而已。不得不提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果说一直怀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终身就叫做英雄主义,那我觉得这未尝不好。
02 女儿得冠,那些付出值不值?
我们看到,两个小女孩很辛苦。每天五点起床开始基础练习,摔跤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很不容易。
因为摔跤,被“没见过世面的人”嘲笑。因为太过男人化,怪到没朋友。还好,她们是姐妹俩。多少有个伴儿。
其实:每一个冠军都是这么过来的,还有很多人连奖牌都没得过,辛苦还不一定少。
所以,她们能得冠,得到认可。前面的付出都值得。不要再纠结爸爸逼迫她们训练了。能够发现你的天赋,并锻炼出你,让你得到联邦冠军,这他妈就错了?
03 与其憎恨主教练,不如想想怎么辨别和应对生活中的他们。
是的,我在看电影时也是恨毒了教练,真想摔他一个五分,一个不够就来两个。但仔细想想,恨是没用的,生活中这样子的人太多了。
他们善于包装自己,俨然高大上的标杆模样。我们可以看到,爸爸每一次和教练碰面,都处于劣势。他们有权威做后盾。
教练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某种意义上说和前面的吃瓜群众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本该主动帮忙,却变成放肆阻拦,成了阻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比,教练说防守,爸爸说进攻;教练说尽可能得一个奖牌,爸爸说可以得金牌;教练要求退而求其次拿下51KG,爸爸相信55KG一样没问题。这其实更是内心和外界的冲突。
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像爸爸这样的人时刻提醒,引导我们坚定信念,只有自己不断磨练自己的心志。成功路上,应该有嘲笑和屈辱。
成功的人,都有偏执。这个偏执是因为多数人太平庸懒散了。就看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04 当爸爸老了?
每个人都有叛逆期,都有从无比信任父母到怀疑父母的过程。
电影中,父女间的矛盾描写过三次。(前提是: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
第一次是训练后不久,女儿实在受不了每天的高强度训练,心生退意。以爸爸剪了她们的头发结束。
第二次是朋友结婚,出去浪。爸爸没说什么,但是朋友的一席话让她俩明白了爸爸的苦心,打心里重视起了摔跤。此后,女儿走向冠军之路。可见,发自肺腑的想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
第三次是大女儿进入国家队。教练的新方法,队友的新玩法,让她从爸爸的束缚中如获新生。她不得不怀疑爸爸的训练能力,在最激烈的时候和爸爸展开较量,并得到1分,从此女儿不再听爸爸的建议。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父女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场看的时候我是光着急,没想到解决办法的。但最后一个电话,一句道歉,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个答案想来又是最好的答案。
当爸爸老了,他不再是你小时候威猛高大的形象,怎么和他们相处,正是我们80后90后正面临的阶段。
不打算解释更多了,我准备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