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观点——美学教育的拙见(一)

2020-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努力的中年名叫二狗

前期不自量力,工作之余起自行选编小朋友宜学诗词之念,努力一周勉强选完李白,感觉确实是蚍蜉撼树,遂放弃。但在试图让小朋友明白的过程中,对诗词之美如何教育有粗浅感悟。是为引。

一、经典三连开场

对于诗词,为啥学?都学啥?怎么学?
三连的问题,至少屈原也不回答不了,所以他写下了《天问》:
1.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我们现在学诗词的方法,究竟是谁琢磨出来的?
2.上下未形,何以考之?——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诗词释义又是谁考证出来的?
3.冥昭瞢闇,谁能极之?——现在诗词学习乱象如同明暗不分、混沌一片,根本原因又在哪里??
4.冯冀惟像,何以识之?——屈原你的问题太多了,我TM也翻译不了了。

二、题外话作第二引

中外科幻,但凡末日题材制造了诺亚方舟的,能进方舟避难的人必然有科学家、工匠、农民;也有文学家、音乐家。
方舟容量有限,为啥除了刚需生存的自然科学人才,还要给艺术人才一张船票?

三、典型瞎学的例子做第三引

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忽悠了多少少女?又被多少人引用?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他想说,树林太深了,时而还能看到鹿;他没有说,树林深的时候,我就看见了鹿。

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天高时见鹰,水深时见龙。
饿了时见饭,困了时见床。

这样无限续下去,网络李白、文豪大V们有意思吗?

下方步入正题,常识点多而凌乱,高能预警!
四、啥是诗词?

钱穆先生说“韵文先于散文”。先把韵文理解成诗词,散文理解成文章。

小学教科书上有朝代歌,还说了“唐诗宋词元曲”;
大家都说,因为唐人把诗写到了巅峰,宋人无法超越,只有另辟蹊径,改写词。

教科书还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地方民歌、朝廷乐歌和宗庙乐歌305首,民歌叫风、庙堂称雅、寺庙为颂,风雅颂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教科书还说了“诗经在先秦时期成为《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

综上:
1.诗来源于歌,词是诗的变形。
2.仓颉造字后,华夏文化先从歌里演化为了诗,后来才有了各种文章。

引申:
1.朝廷的乐歌称为雅,何为雅?

2.因为砸缸而出名的司马光,为了证明自己不仅仅会砸缸,编写了《资治通鉴》,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缸哥想说啥?他想说国家如同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角色。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也别去演别人的戏,让别人无戏可演。
现代材料公文中称以上说法为“专司主营”。

窃以为,党的宣传弘扬主旋律,正是对应了雅。插科打诨的小丑节目,虽然部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国家级的电视台就别搞了。非不会为,实不能为也。

五、诗来源于歌,歌给诗带来了啥?

歌给诗带了啥?很简单,该带来啥就带来啥!

硬要解释,就是歌有发音的高低和每个音的长短,古人称为音律。西方称为音调、节拍、音色等一堆,谓之于乐理。

硬解释2,歌在唱的过程中,产生了音的高低和长短,演化到诗里面,高低对应了每个字的音调,也就是汉语拼音的一、二、三、四声;长短对应了每个字发音的时间长度,对应了影视作品中老夫子念诗时的故意拖长声音。

古人读诗动作是摇头晃脑,发音是阴阳顿挫。摇头晃脑部分原因是古文竖排,本质是为了给正确的阴阳顿挫当节拍器。小朋友学钢琴有专门的节拍器,古人用头来代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也有利于防止长期看书带来的颈椎病。

综上:
1.诗来源于歌,歌给诗带来了音律。
2.所以读诗时,不但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的音调,也要读出来每个字该有的长短。
至于哪个字拉长?哪个字念短促音?后面再展开讲。
梳理到这里,引出了现在学诗的第一个明显错误:

读诗时只有现代拼音的音调高低,没有该有的音节长短。

引申:
1.同是音乐,中国称音律,西方叫乐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从此处就见微知著。

比如:我们把音律和哲学、历法、度量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12地支就有12律,12律又按阴阳分为六律六吕。这里律的意思就是衡量音高的标准。

12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

举例:黄钟大吕这个成语。黄钟就是阳律的第一位,编曲时是标准音;大吕就是阴律的第一位。这两个音发出来的特点,听起来庄严正大、又美妙和谐。那能用来形容啥,一目了然。

再比如:中国传统音乐有摇声这个特殊概念。何为摇声?简单粗暴理解成摇摇摆摆,音准固定不下来的声音。

小孩子学西洋乐器,比如钢琴,哪一个音弹不准是硬伤,老师要柳眉倒竖发飙的。

如果有朋友读到这,大体应该感悟到为啥我们炒菜是盐少许、油若干;胡适先生为啥要写《差不多先生传说》。

东西方文化差别之大,从此小处可见端倪。

这里扯的有点远,一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自娱自乐乱写。其次,传统文化文、史、哲不分家,这里简单引出东西方文化区别,有助于后面比较透彻的理解诗词格律。

。。。。。。。。后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