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乡愁去远方
乡音,烛火,袅袅炊烟。鸡鸣,狗吠,羊的悠然,猪的慵懒。
泥土的清香,野菜的滋养,立夏滚烫的鸡蛋,邻家小儿郎悄悄塞进手里的花手绢。
小河清澈,鱼虾悠然。软泥里的螃蟹被水草缠住,成为弟弟带回家的美味晚餐。
露天电影一场接一场,使乡下孩子粗糙的时光打磨出了文艺的朦胧边框。夏天槐树下纳凉,外婆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勾起乡下孩子无限的遐想。
家乡的粗茶淡饭养大一个孩子的善心、雄心、爱心、孝心。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放飞梦想的身躯早已远离家乡,但母亲牵线的手始终成为离乡孩子最温暖的牵念。
把乡愁背在身上,走一段城市平整的水泥地面,幻想赤足的双脚踩过软泥的惬意舒畅。面对凸显的高楼大厦,写一些散淡潮湿的文字任由文字里充满挥不去的,翻新泥土滋生的希望和蓬勃绿苗散发出的清香;任由行行文字,包裹着乡音的浑圆,使其成为一种标识,以便渐入古稀的母亲,随时感受到离家打拼的孩子本真的还原,像静止的时光,始终环绕着亲情的浓郁与乡情的饱满。
把乡愁织成云锦,记住天空的蓝。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古色小桥清晰的影像。淳朴的乡民遵循着浓郁的民俗民风,把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单纯热闹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日常。记住每一次令人心动的草绿,记住每一秋给人鼓舞的粮仓,记住冬天炉火旁的叙谈,记住每次花谢惹起的惆怅。
把乡愁细细揉碎,像粒粒饱满的种子,洒向每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任它们长出守望的大树,成为游子歇息的地方,成为望乡的方向,成为母亲不肯喊出的惦念,成为父亲尽力隐藏的、背上那块擦不去的暗伤,成为游子梦里坚实的庇护,安抚了一簇离乡的孤单。
无论走过多少年,无论经过多少辈,一方水土,总是无私地撑起一代又一代人结实的脊梁!
家乡,我遥远的故乡,充实着暖阳、静景、潺潺水流的和谐家园,我睡梦里渴望回归的幸福港湾!
(以笔名杨沐在2019年7月29日的毕节日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