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营销系统学习产品之光

你的公众号阅读列表积累了多少小红点?

2016-05-02  本文已影响3262人  庆州翻书

偶然间打开自己的公众号阅读列表,被里面的小红点给惊呆了,忽然想起来其实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打开过这个列表了,于是我做了一个小试验。我把自己公众号列表的截图发到了朋友圈,然后希望其它人把自己公众号阅读列表的截图发给我,我想看看其它人的列表里都是什么样子,结果在我意料之中,每一张截图里面都充斥着各种小红点。

有些小红点上显示的不是数字,而是小红点里面还有三个更小的小白点,这意味着这个号已经有超过三个月没有打开过了。这种超过三个月没有打开过的情况还不是特例,其它的几十天没有打开过的号就更多的,唯一一张没有小红点的图,还是因为这位朋友最近生病了没事干,突击把所有的红点都给点掉了。

这个信手为之的试验让我想起了三个现象,我们把这三个现象和我的试验放在一起,也许能够从里面琢磨出来一点什么,实话说这个“一点”我不喜欢。我从这个“一点”里面看到了一个浮燥而迷茫的世界,群体性的无能为力盛行于世,所有人都被绑架了。所有人都摆出了一幅抵抗不了就等着被“睡”吧的姿态,努力摆出一幅“被睡”的很爽的样子来,然而僵硬的脸上和无神的眼里掩盖不了内心的无助。

先说第一个现象。我一直在说这个世界的未来,信息将会越来越不透明,真相将会在各种似是而非的专业解说中面目全非。《奇葩说》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哲学思辨,有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主题贯穿于每一期节目,那就是“解读”,正反两方总能给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而围观的群众则在这种辩论中左右摇摆,忙碌于奔跑而迷失在“真相”里。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永远不缺的,就是善长做解释的人,这也是互联网的一个特色,让所有会说话的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自媒体和段子手了。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自媒体和段子手们,会穷尽自己一切所知所学,去为自己的东家的产品做辩论。除了自媒体和段子手之外,还有很多营销公司和企业的文案,因为立场的问题他们需要给自己公司的产品做出“科学”的解释,我们称之为软文。

在商业世界里有很多边缘市场,“软文”市场也是其中之一,随着商业市场越来越细分,竞争越来越激烈,需求也越来越多。软文市场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和规范了,很多不被人知的软文写作集团和枪手隐藏阳光底下。枪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专门写小说的,有给自媒体和KOL大号写行业文章的,有代笔写剧本的等等不一而足。

枪手可以说是个会写字的人都可以做,这就直接造成了供大于求,竞争自然就非常残酷,这导致了很多枪手的身价非常底,最典型的就是网文写作界,枪手写的十五万到二十万字的小说,收购价只有五百左右。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枪手本身专业要求自然越来越高,虽然他们的名字不能放在阳光下,但是在地下市场枪手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为了他们东主的商业利益,枪手们炮制了大量“专业”的文章,本身就不专业的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真假。

所以不久前我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爆炸,导致了一场全民决策瘫痪的到来,新的信息不对称正在形成。过去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被拆穿,因为真相是稀缺的。而在未来信息不对称是没法被拆穿的,因为信息是海量的,善长解释推导的人太多,所有的歪理都可以被解释的看似正确。”

当大家都在讲内容创业的时候忽略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大量的KOL和自媒体出现了,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信息轰炸后的结果。随着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看似正确却又完全对立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陷入了决策瘫痪当中。当自己无法分辨一件事情的真相的时候,很多人把“辨认权”交给了KOL,交给了自媒体人,交给了自己的“偶像”。微博和微信在这个时候适时的出现了,这才是微博微信能够爆发的真正原因。

再说第二个现象。话说最近某一天早上我和往常一样打开网页看新闻,然后被主页的信息给整懵逼了,几乎一半的内容都是有关于PAPI酱那2200万的,各种分析和解释充斥在同一个页面上,差不多的内容竟然全部通过审核了。打开其它的网站情况也都差不多,所有的平台所有的作者,一起炮制了一场全民热点盛宴。(想想一下一群人争相嚼同一块口香糖的场景。)

这事让我想起了有关于流行趋势的段子,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某个趋势将成为流行的时候,它就真的变成流行趋势了,热点其实也是一样。当一个热点刚出来的时候也许还不那么热,但是市场对于热点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刚需,于是所有的平台、作者和企业都来贴,即便是个冷屁股也能给贴热了,所以我们看到被PAPI酱刷了小半年屏,从去年年底到现在。

如果有心我们可以发现,热点发生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频繁了。PAPI酱现象、和颐酒店事情、顺风小哥被打、友谊的小船、科比退役以及任正非机场打车等等,热点以几乎两三天一个的速度爆发,而热点的生存期也越来越短的,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如前一段讲的那样,热点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这也可以说是内容创业的产物。

新媒体平台、自媒体人以及企业自媒体越来越多,所有人都需要热点来写东西。每一次热点出来之后,各方尤如饿狼一般迅速扑上去,于是整个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迅速轰炸,热点短时间内被炒热,然后快速的被读者看到厌烦,让大家提起来都有种犯恶心的感觉,太特么烦人了。

这个现象和第一个现象放在一起,有种轮回的诡异和黑色幽默的感觉。第一个现象是一种递进的行为,海量信息的出现引发了全民决策瘫痪,于是网友们把信息的“辨认权”交给了KOL们,让他们来替自己去过滤信息。然而现实的情况下是KOL们都需要生活,于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会让他们去为东家金主服务,信息在专业性的解读下被扭曲。KOL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辩手”越来越多的时代,新的信息不透明正在形成。

除了信息不透明之外,对于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者”来说,对于从网络上,从KOL们那里获取信息的人来说,更痛苦的地方在于,那些被寄于“信息过滤和解读”的KOL们,那些应该值得被信赖的平台,在商业利益的压力下,在阅读数和转发量的绑架下,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做专业性的解读和研究了,而是开始集体追求同一个热点。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两个现象的话,那就是我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于是我关注了十个专业的KOL,希望从他们那里看到最有价值的干货,结果我后来发现,这十个KOL竟然每天都在写同样的东西,然后我就真的懵逼了。这就是网络上我们目前所有人面临的一个现状,KOL在信息选择上越来越同质化了。

以前虽然线下的媒体也抢热点,但是地域化限制和传统企业的模式弱化了这种感觉,一个城市最多也就那么几个报纸和杂志,阅读的需求更多的被书籍给释放了,不会造成信息轰炸的感觉。而移动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接成了一个整体,读者获取信息的范围从地域走向了全国,所有的企业和KOL都成为了竞争对手,商业变现的压力、阅读数和转发量绑架了所有的KOL和平台。

最后说第三个现象。海量信息的出现不仅让网友出现了“决策迷失”,平台和KOL也同样出现了这种问题,于是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现象之后,第三个现象出现了。第三个现象直接导致了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或者说是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之间的优劣之争。

最近几个月来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我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时间稍微长一点或者文章字数超过2000字我就看不下去了。这个问题在写作的时候也同样出现,每次文章写到2000字左右的时候,就会逐渐失去耐心。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想这个问题,在朋友圈做那个公众号列表的截图试验,找不同的人去问阅读习惯,查看了一些资料,希望有一个词可以解释这个行为,但是没有找到解释,最终我只能把这个现象称之为“惯性时间效应”。

“惯性时间”是个机组里的词,具体什么意思我也没看懂,但是不妨碍我从行为和时间感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一下,其实这和生物钟的本质是一样的。目前主流媒体平台对于稿件的要求都在两千字左右上下,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很多专栏约稿的字数都在二千字上下。而对于自媒体写作来说,为了追求高产,写作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的把字数控制在二千字上下,这样才能保证高产,一篇文章拆成系列豆腐干来发。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二千字成为了一个坎,写作和阅读的时候大脑形成了一个生物钟式的时间感。所谓的时间感,就是人对于时间长度的直觉,超过了这个时间长度我们就会失去耐心。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两千个字,是因为我们到了二千个字就会自然的出现疲劳和不耐烦所以大家才这么定吗?这其实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了。

不过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情况会有不同,而且碎片化阅读出现不耐烦的感觉,也不仅仅是因为惯性时间,这背后其实还有一种对信息的不信任感。那就是我在心里已经对这篇文章作了一个预判,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可能只有那么几句,于是我在阅读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追求快速结束阅读。

这种对内容的不信任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对主流信息的不信任,我心里已经形成了很多信息其实是在傍热点博眼球的印象,于是连带着我对所有碎片化信息的信任感缺失。这里面有两层原因:第一个是“偏见”,因为主流信息都是那样,那么我就出现了对整体信息是否有价值的怀疑。第二个原因是决策成本的问题,我懒得去分辨信息的有效性的,这和第一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一样的,分辨信息有效性的成本太高了,索性就让主观偏见来主导自己的思维。

之所以我会这么解释是因为我在手机上看书并不会不耐烦,对于我认为有价值的书能够在手机上看上几个小时,这和看碎片化思维的文章完全不同。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于内容的不信任感,为了不浪费时间在这篇文章上面,只好快速结束阅读。事实上这种行为背后我已经被这种无效的信息绑架了,由于职业的需要,我即不信任它,又需要阅读它。

然而在这里我们不能粗暴得解释说这是浅阅读造成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永远都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信息的价值性在降底。比如同样二千字甚至是多几倍字的小说或者散文,我依然可以很认真的看完。在看这种文章的时候我看得是一种感觉,是他们的文笔和技法,而行业性的文章我看的是信息,咪蒙式的文章我看的是槽点,这种文章只要GET到了点其它的内容都是不重要的。

我们总结一下这三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决策迷失造成的真相缺失,第二个现象是热点绑架下的内容同质,第三个现象是价值不认同造成的阅读不耐烦。我们把这三个现象总结放在一起,就出现了我开头所讲的那个试验,公众号列表里面那么多的小红点是这三个现象的一个总爆发。我们对于同质化的信息不相信不耐烦,却又被他们绑架,于是每天看看标题好知道大家在聊什么。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不知不觉间被信息给绑架了,我们不受控制的会去查看出现在朋友圈的信息流,但是却又心知肚明这些信息没有价值。我们查看这些信息流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偶尔有一天和朋友说到一个话题的时候,不至于显得自己像个异类。

我们害怕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抛弃,于是我们不断的吸收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信息,然而我们面对的信息又实在太多,已经超越了我们能够分辨和认知的极限。当认知极限被海量信息给突破的时候,一场全民决策瘫痪到来,最后变成了一个信息的迷失。最终的结果会是我们对于信息的麻木,对于社交的麻木。

在社交网络方兴的时候,我们看到“朋友圈”里谁晒一晒美食生活,会由衷的点赞评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欣赏,但是现在却表出出一脸的嫌弃和厌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适。我们拿吃饭来做比喻,比如我特别爱吃红烧肉,但是一次吃超过三块就会出现恶心的感觉,信息不适也是这个道理。

有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突破100亿。眼下的互联网发展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是传统世界向网络世界迁袭的一个过程,随着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不断成长起来,随着非洲等这些地方的人慢慢加入互联网的世界,社交网络的人口也会迎来新的爆发。

而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信息又会出现一轮爆炸式增长,信息的决策将会成为一个困扰所有人的问题,而现在,仅仅只是开始。不久前和一位媒体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到,我们看的到这个世界的问题,但是却无力去改变它,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在这个世界的趋势里。他说的也正是我想说的,但是我们不该任由这个世界牵引,弱小的我们如果改变不了这个世界,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