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和公司最好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文/沐丞
(图片来自网络)最近参加了一场关于组织的培训,讲师是我们公司一名做HR系统的资深架构师,整场培训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多,但是老师的知识面很广,在讲解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中加入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所以听起来也是很有趣。曾经我们以为每个企业都有的组织树其实要比想象得要复杂,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说企业做组织架构的时候要考虑到人性都是自私的。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企业和员工之间最合适的关系是什么?员工是不是要把企业当家,企业要不要给员工家一般的温暖?
有的公司期望员工把公司当家,有的员工期望找到像家一般的公司,但是这是两种非常不切实际的愿望。华为任正非就说过,不要把公司当家,联想柳传志也说过,公司不是家。作为企业家发出这样言论并非冷血,而是真正的肺腑之言,比那些口中说着给员工家一般的温暖,但是效益一下滑就裁员的老板要实在得多。
企业和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企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达到经营目标。如果达不到经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工资都发不出来,那么给员工家一般的温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企业在鼓吹要给员工好的福利,为员工排忧解难,让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的时候,通常都是在企业经营不错的前提下。当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第一个举措就是从员工身上想办法。
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要签劳动合同、竞业协议,这其实就是认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就拿到对应的薪水,超额完成完成业绩,那就拿到更多奖金。但是当员工不符合企业业务增长的要求,或者工作出现疏漏的时候,企业也会根据相关考评和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理。
这一切在家这样的组织中不会出现,也许家庭成员之间会闹矛盾,会争吵,但是你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你的父母也不会因为你没有打扫卫生、考试不及格就把你赶出家门。
其实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也是如此,当一个员工在某个企业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收入、权力,还是发展前景、成就感,就会开始寻找新的公司。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会在一家公司呆一辈子,我看到一份报告上说目前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是22个月,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换工作。
就如同前面老师说的那样,组织架构要考虑人性自私的因素,大部分员工对于企业更看重的是付出和回报,并不是像家那样依靠血缘和亲情,所以当一个组织不满足员工需要时,员工也会离开这个组织。
这样来看,员工和公司最好的关系就是合作关系。所谓的合作关系就是要彼此促进,双方都受益,如果一方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就会导致合作关系破裂。更直白一点说就是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种合作关系才能持久和稳固。
对于公司来说,应该对于员工的付出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如果公司快速发展,但是有员工的能力已经跟不上发展速度,那么就应该进行置换;如果公司的发展跟不上员工的个人提升,那么就应该让员工去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对于员工来说,遵守公司的规范,认同公司的文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如果是采取混日子、敷衍工作,那么既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负责,也是破坏跟公司的合作关系;如果是自己提升很快,在现有的公司平台得不到想要的,觉得是公司拖累了自己,也可以另寻高就。
如果互相不认同,比如公司认为员工不符合企业文化,员工认为公司不适合自己发展,那么也没有必要继续维持合作关系。因为在一段互相不认同的合作关系中很难做到彼此促进,更不能让双方都获得最大的利益。
所以当公司要进行裁员的时候,员工要清楚的认识到,公司已经主动解除这种合作关系,所以不如痛快拿补偿积极投入到下一段工作中去;当员工要离职的时候,公司要清楚的认识到,员工已经主动解除这种合作关系,也许这个员工能力很强,但是不如尽快招聘替代者。
不过上面说的都是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的企业和员工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比如很多企业都会招聘应届生、经验不丰富的员工,这些员工在短时间内可能并不符合岗位要求,也不能产出与工资相对应的价值,但是企业愿意承担这种培养的成本,为的也是期望在以后能让这些现在经验尚浅的员工逐渐符合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合作关系。
同样的,也有资深的大牛、精英加入初创公司或者暂时规模较小的企业,刚开始得到的报酬和自己的付出也可能不成正比,但是这些人看重的是因为自己的投入公司不断发展,自己将来能获得的丰厚回报。
所以说虽然员工和公司最好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也存在一定的柔性,可以像相亲一样看对眼就在一起,看不对眼就不用勉强,但是也可以看中对方的潜力,像投资一样,自己先付出,然后等待收益。不过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终究是一段合作关系,当双方在一个预定时间段内不能获得期望的利益后,这段合作关系就会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