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套路,你也能想出绝妙的创意
创造性是有套路的
《引爆点》里提到引爆流行的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其中附着力法则,只是说有办法让创意更吸引人,但具体怎么做并没说清楚,《让创意更有黏性》正好补了这个漏。
《让创意更有黏性》中提到,创意其实并不是天才才能做出来,普通人只要掌握了套路,稍加训练也可以做出绝妙的创意来。
这个套路就是六个原则:简约、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掌握了这个六条原则,你的创意也会具有非凡黏性。
六条创意原则是避开“知识诅咒”的有力武器
抛开具体方法,首先思考一个根源的问题,为什么非要费劲吧啦的让创意具有黏性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知识诅咒”概念,一旦我们掌握了某项知识或技能,就很难想象别人不了解它是什么样子。通俗说,你一旦明白一个道理,就觉得很简单,很难想象别人为啥这么笨,这都不知道。看到这里,理解了驾校师傅为啥脾气都那么大了。
你的产品你最懂,你觉得很简单,但由于知识的诅咒,消费者并不能像你那样了解。为了打破这个诅咒,你必须转变你的思路,以让消费者能听得懂的语言说给他们听。
本书讲的六个原则就是最好的武器,用好这六个原则,使得信息更有利于别人的理解和吸收,从而避开“知识诅咒”。
简约=核心+精炼
简约不是平常意义的简单,是用精炼的语言把核心价值表达出来。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找到核心,核心只能有一条,多了不行;二是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1、嫁接
把现有概念嫁接到已有的概念中,利用人们记忆库里已有的资料,让人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你跟别人介绍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身高、体重、长相、穿着说了一大通,估计对方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如果你能找你们都认识的跟那个人很像一个人,比如老王,你这么介绍“那个朋友就是大一圈的老王”,他立即就有了清晰的概念了。记得很久有款手机的广告,“手机中的战斗机”,看到这个就很容易想象到手机功能的强大,因为有熟悉的概念“战斗机”。
2、类比
人脑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很复杂,介绍起来也很麻烦,如果以电脑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来比喻人脑,那就简单很多,储存器、处理器等,很好理解。
在我们传达我们的创意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性永远大于准确性。让人理解、明白是首位的,离开这个,再准确的表达也徒劳。
意外=惊讶+兴趣
信息的传递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吸引人们的注意;二是如何维持这种注意力。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利用人们两种基本的情感,一是惊讶;二是兴趣。让人们惊讶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让人们持久关注。
1、吸引注意力
制造让人们惊讶的信息引起注意。因为惊讶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惊讶使得人们急于找到一个答案来解决疑惑。
引起惊讶的事件都是“不可预知的”,但一定又是“可后知的”,经过思考,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
具体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找到核心
第二步,找出信息中与直觉相违背的东西
第三步,用违反直觉的方式传递信息
最后,揭晓答案,让人们明白要传达的信息并回味,校正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黏性创意最忌讳平淡无奇。
举一个栗子。一个新闻系老师在新生的第一节新闻课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给一段新闻做个导语。这段新闻的大致意思是:某个学校校长宣布,下周四全体师生参加某个单位组织的庆祝会,庆祝会上xxx、xxx、xxx等一干重要人物要讲话。
同学们写的五花八门,但都没离开这段新闻的主要内容。后来老师给出了答案:
“下周四不用上课”
这就是出其不意,一下子抓住了同学们。
2、让注意力持久
兴趣能让注意力持久。怎么能引起兴趣?
(1)制造知识缺口
当人们出现知识缺口时,就会感到焦虑,也会引起补缺口的兴趣。
我们最终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事实,传达信息,但我们首先必须让人们意识到他们需要这些信息和事实。可以按照一定的套路走:
首先,强调人们缺乏专业知识
其次,提出问题和疑惑
再次,向人们展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应付的场景
最后,产生两个知识缺口:会发生什么?我的选择是对的吗?
如下面的几句话:
“现在青少年中盛行一种新毒品——它可能就在你家的医药箱里”
“你家有一种看不见的化学物质——它有可能马上杀死你”
要让我们传达信息的过程更有效,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思想从“我要传达什么信息”转变为“我希望受众提出什么问题”。
(2)抑制过度自信
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无所不知,遇到这样的人“缺口理论”就会失效,那么此时就要抑制他们的过度自信,就是挫败ta的自信心。当过于自信的人意识到其他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或者有不一样的答案时,更有可能会承认知识的缺口。
(3)知识的缺口不能太大
当人们对你所宣传的知识、信息一无所知时,此时不是知识缺口,而是深渊,人们不会自己一无所知的信息感兴趣。必须用相关知识填补深渊,留下缺口,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
要想证明知识缺口确实存在,有时有必要先介绍 一些背景知识。“这是你知道的,现在这些是你不知道的”。
具体,明确特定人群的具体需求
语言是抽象的,但生活不是。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体,“高性能”是抽象,“v8发动机百公里加速4秒多”是具体。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抽象思考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专家,所以只能记住和理解具体的东西。
如何使创意具体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明确具体指向人群的特定需求。
可信,外部可信性、内部可信性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相信谁?父母、亲朋好友、自己的经历、信仰、权威……。
信息的传播,除了这些外部权威可以利用外,也要增加信息本身的可信度。这两类可分别称为外部可信性和内部可信性。
1、利用权威
权威有两类,一是专家,二是名人或伟人。
2、真人真事
亲历者的经历会增加可信度。所以很多广告人物不是明星,而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消费者。
3、细节的力量
记得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总喜欢讲鬼故事,开头永远是“这是xx村的谁谁亲身经历的”,这些身边熟悉的地点、人物具体细节,不由得你不信。
细节能把人带入场景,而对场景的联想更易产生共鸣和信任。
4、数据的力量
统计数据是最直观的论据。但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很少能深入人心,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最重要的是突出一种关系,比如大和小、多和少的对比。
5、典型标杆案例
我能服务最难伺候的客户,就能服务好所有的客户。这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情感
上一节谈论了信任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停留至此,要想让人有所行动,必须让他们在意。
引导人们减少理性思考,转向感性。
把创意与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同情、愤怒、喜悦等。
注意引起个人兴趣。什么事情更让人在意?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最在意。
“我坐在钢琴前时他们都嘲笑我,当我开始弹奏时……”——一家音乐学院推销音乐函授课程的广告。
“我在网上订购地毯的时候我丈夫嘲笑我,但当我省下50%的钱时……”
锁定身份。让人在意的不是好处的数量,而是好处的确切性。当为灾区募捐时,罗列受灾人数不如描写确定的具体受灾家庭更容易得到捐助。
防止“知识诅咒”,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样有什么好处。
故事
故事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但娱乐性为主。
阅读故事可以在脑海里看到画面。
事件过程的心理模拟有助于事情的解决,而想象已经解决的结果则不行。比如,你跟老板将要针对一项棘手的事情有一场对话,如果提前在心里模拟跟老板大吵一架的场景,想象他会说什么,这有助于当事情真正发生时掌握合适的措辞。
恰当的故事对于听众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模拟,因为精彩的故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事扮演的角色,就是将知识和信息放入一个更生活化的环境中,更贴近我们的日常存在。
例子:赛百味饮食减肥法
一个名叫贾里德的400多磅大胖子,通过吃赛百味三明治加上适当运动,成功减肥200多磅。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SUCCESs原则:
简约:吃快餐可以减肥。
意外:一个人吃快餐竟然能减肥!
具体:不同尺寸内裤之间的对比,大幅度缩减的腰围,由特定三明治组成的饮食。
可信:曾经穿着60英寸腰围内裤的家伙在跟我们建议减肥。
情感:通过贾里德活生生的个体,有血有肉。
故事:主人公克服很大障碍取得成功,鼓舞我们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一定非要创造复杂的创意,有一个情节生动、引起共鸣的故事同样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心灵鸡汤为何会盛传不衰,因为这些故事能引起共鸣,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如何创造出精彩的故事,好莱坞剧作家分析了一系列剧作,发现好的故事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挑战情节、联系情节和创造力情节。
挑战情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以弱胜强。贾里德减肥就具体挑战情节,400多磅减到180磅,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挑战情节鼓舞我们的行动。
联系情节,主要表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之间架起桥梁。所有的联系情节都以社交的方式呈现,让我们想去帮助别人,与人合作,多容忍等。想想《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如果你在公司年会上讲故事,那应该讲联系情节的故事,如果在新项目启动会上,则应讲挑战情节的故事。
创造力情节,创造力情节主要是人们在精神上的突破,用创新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是这类故事的最早版本。创造力情节要求我们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要有奇思妙想,总能想出新的方法。
这三个主要的故事情节不是帮助我们创造故事,而是帮助wo们找到发现有潜力故事的途径。
故事具有模拟和鼓舞双重力量。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创造一个创意,只需要用心留意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