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孩子不吃饭?慎重!这是家长与孩子的第一场心理博弈!
每到饭点的时候,我回家的电梯就会特别难等。不是因为人多,而是我们同幢的一家住户,有一个不坐电梯就不吃饭的熊孩子,每每,熊孩子拿着玩具从电梯里蹦出来,都可以看见他奶奶端着饭,拿着勺,愁眉苦脸的跟在后面,苦苦央求:“宝宝,到一楼了,快吃一口。”
有的时候,跟在熊孩子后面的是他年轻的父母,一样的愁眉苦脸,央求方式变成奖励:“宝宝,快吃一口,等会我们去买玩具,买你最喜欢的小汽车。”
效果却一样的差,那孩子横冲直撞,游击战似的成功躲避家长一次又一次伸过来的勺子。
我听说,平时在家,必须爷爷跳舞奶奶唱歌,孩子才会吃一口饭。
Ryan在吃饭的规则上执行起来算是很好的,从小坐婴儿餐椅,从吃辅食开始也尽量给他尝试多种食物,从八个多月开始也基本上让他自己吃。
当然,Ryan依旧有挑食的问题。
比如说不吃虾,我越强迫他越拒绝。强迫了一阵后我也就放弃了,毕竟可以代替猪肉的蛋白质也有很多种嘛,但后来我发现,Ryan是看心情的,这次不吃,过段时间又愿意吃了,之后又不吃,循环反复。
有时候吃得很多,有时候又基本不吃。
我试过很多种方法。
后来发现,解决孩子吃饭最好的办法,真的只有一个:为孩子选择尽可能多又丰富的食材,其余的全部交给孩子,他想吃多少,想吃什么。交给他自己。
一、孩子不好好吃饭,其实是在反抗你的逼迫,试探你的底线。
不好好吃饭的孩子背后,总有一群焦虑又独断的家长,他们总爱打着爱孩子的旗号,释放出所有的威逼利诱,殊不知,家长越逼迫,孩子越不爱吃饭,更可怕的是,还可能会把孩子培养成不断试探父母底线的“小恶魔”。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对这一问题阐述得很透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吃不下东西?只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斯巴克在他的《新育儿百科全书》中介绍到:“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成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
也就是说,吃饭是孩子自然掌握的天性,完全不需要逼迫。
斯巴克还介绍到:“儿童有一种被逼急了就要顶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会进一步破坏食欲,使之长期得不到复原。”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越逼迫孩子吃饭、孩子越抗拒!
表面上看,孩子不吃饭是生理问题,但其实,这还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每一次孩子折腾出新花样都是对家长底线的试探,他开始明白,无论他怎样折腾,总有家长会想方设法的满足他。但,到那时候,孩子的问题已远远不是不吃饭那么简单,或许他会因为要新玩具而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打滚;或许他会因为家长没有按他的指令执行嚎啕大哭;或许他会因为外人无法配合他的步调而暴怒狂躁。直到有一天,他变成真正无理取闹刁蛮任性的熊孩子,而家长却又开始痛苦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还培养出个熊孩子?
其实,孩子的一切,都由家长塑造。
遇到问题,家长如何对待,孩子就如何成长。
二、你必须全副武装,才有机会赢得教育史上和孩子的第一场较量。
即便忧心忡忡,家长也必须要明白,探究孩子不吃饭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才是根本,孩子吃饭看似小事,其实是家长和孩子教育史上的第一场较量。但,家长若掌握并熟悉以下的知识,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孩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食物。美国儿科学会第六版《育儿百科》里明确指出,一岁以后的孩子身体成长速度已经减慢,每天1000卡的热量(这其实只是一点点食物)已经足够满足他的成长发育、能量和营养需求。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饮食习惯多变,且无法预料。所以孩子可能连续几天都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又突然完全拒绝吃这种食物;他可能某一天吃了1000卡热量的食物,但接下来的一两天,他吃得又明显过多或过少。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对热量的需要会改变,这取决于他的活动量、成长速度及新陈代谢。
借助合适的餐具培养孩子的用餐好习惯。市面上有非常多帮助孩子养成用餐好习惯的餐具,比如宝宝餐椅,固定餐盘,从小培养孩子坐在专属椅子上,用自己的专属餐具,像大人一样用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孩子一岁多以后,也大可让孩子自主进食,吃什么吃多少本就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把决定权交回到孩子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手足脑协调能力,还能让孩子从小明白用餐自主的重要性。
制定用餐规则且必须全家执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孩子必须明白吃饭的严肃性,家长安排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吃饭,可以制定“吃饭不可以看电视玩玩具”的规则,也可以明确“半小时吃完饭”的要求,重中之重是所有的规则,全家必须统一执行,绝对忌讳妈妈前面关电视,奶奶后面递玩具自乱阵脚的做法。
可喜的是,第六版《育儿百科》指出:事实证明,如果家长每顿饭都给孩子提供许多可以选择的健康食物,不逼迫孩子吃特定的食物,那么孩子的饮食在几天之内就会达到平衡。
所以,如果宝宝不爱吃饭?
记住,千万不要逼迫,作为家长的工作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提供有营养的合适的食物,而由孩子自己决定,他要吃什么,他想吃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