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改革与开放
今日寒潮来袭,冰冻线大幅度南移。去修车的闲暇,参观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的各展馆都是零门槛进入,无需任何证件和预约。四层的展厅按时间分成三个部分,参观时不由得把自己代入到了相应的年代,我眼中的改革与开放徐徐展开。
一、1978~1992:从缺衣少食到市场商品的空前活跃
生产队大集体时沉默寡言的父亲,成了“包产到户”后第一任村长。儿时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领着村里一群人统计那些长在村头村尾的大树,村里有人和我开玩笑:娃子,你看见前面那颗大树了吗?你先跑过去抱住,那颗树就是你家的了。那时不知是玩笑,立即撒丫子上气不接下气跑过去,死死的抱住了那棵树。好多年之后,我都认为我抱紧的那颗树就是我家的。
八十年代,是我的小学阶段,村里没有读书的孩子已凤毛麟角。那是个全民皆商的时期,家里买了全村第一辆手扶拖拉机、第一台电视机、洗衣机,我能感受到父辈们在挥汗如雨中对美好生活的那种兴高采烈的期待。1992年,我考上了中专,多交了一麻袋公粮转了“粮油关系”,换了全国粮票。在学校的广播里我听到了“南巡的春风”,那是个充满了想象的、显得有点混乱的时代,时髦和潮流点燃了无数人生活的激情。
二、1992~2012:生活实现了从温饱的“亚运会”到豪华的“奥运会”的跨越
96年毕业时工作已经由包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后者要向国家交纳培养费,我好多的同学嗅到了南方的气息,到沿海发达地区工作。95年厦门有了全国第一个人才市场,90年代中后期,各大城市火车站旁边无一例外全是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当然,玩套路的假中介也很多,我曾经也是一名被套路者。
经过80年代后期的“砸三铁”,90年代迎来了下岗潮。企业半死不活,我选择了主动离开,没有人愿意十年后的自己,依然重复着今日单调的生活。在新兴的监理行业打过零工,和朋友一起当小包工头憧憬着创业,成家后选择一家民营继续踏实打工……那时经济不用看什么数据,看看春运人潮汹涌的方向,那里通向全中国机会最多的地方。
千禧年之后,城市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打工人是否融入了城市并在城里扎了根,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在城里买了房。学校扩招,城市扩容,量入为出的中国人学用了用杠杆,全民住宅消费,举国城建投资,人们在物质的洪流中扬帆,人们眼里到处都是一片空前的繁荣……在我的家乡,夫妻俩去新疆打工一年可年收入二十万,流转包地种植运气好的话比去新疆还好,三户五户联合贷款啥都能搞,春节的小县城开始堵车,不多的卡拉ok夜夜爆满……
三、2012年~至今:狂欢大醉之后猛然惊醒:方向在何方?
这个时代依然在高喊“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看了几十年海,种了十几年地,依然是各种的水土不服。
农村成了老人和儿童的留守地,城市的房价是几十年不吃不喝的收入,城市的首付吸干了农村几十年的收成。在老家,耍赖和失信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要还,从亲戚朋友值到了信用联社。当无赖多的时候,嘲笑无赖的人就会变少。
口罩挡住了人们探索世界的眼睛。城市的“房坚强”终于输给了限购的“限刚强”:我们曾经向往、现在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在缩水;我们曾经的那些负债有可能把我们逼成老赖;关键是,想好了用途的明天的收入,有可能已不再来。当重新睁开眼睛时似乎还是一片朦胧。恒大加入了他的反义词,中植先中止后终止,信托、私募、股市惊喜不多惊吓多多,据说好多的产业去了更南的地方……
在碳还没有达峰的情况下,人口已经达峰,据说2023年少了100多万人。人们眼中荒诞的90末00后以荒诞对荒诞:"三无四不"。新生一代抗倒伏的能力一般,抗收割的水平超高。朋友说想到未来,不知为什么总想到中国足球,两平一负或许还不是最差的结果……
一直用一句话安慰自己: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感谢机缘,有幸让我看到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让我想起了我所经历的改革与开放。用展区三部分的标题外加一句作为这篇牢骚千字文的结尾:
敢向潮头立
勇闯新天地
扬帆新时代
春风化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