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拾贝

如厕简史——古人如何解决“三急”问题?

2021-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珊老师

写完文章标题,我不禁笑了起来,因为前四个字最好是只看别去读,幸亏我写的是“简史”而不是“痴史”,呵呵~

想起一副关于厕所的对联,上联是“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下联是“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写得既霸气又幽默,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今天讲厕所的古代文化,我们就从相关文字谈起。

01 古代的固定厕所

古代最早表示“厕所”的文字不是“厕”,而是“匽”(亦通偃)。《周礼》:“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匽路厕也。”《说文解字》:“匽,匿也。”这里的“匿”,是藏匿的意思。也就是说,到了周朝,大小便已经有了隐蔽之地,而且古人早就利用水来清除厕中的排泄物和臭味;不仅如此,“路厕”实际上就是官道旁的公共厕所。

“匽”是个象形字,我们看一下金文,是不是很形象?

西周早期的金文“匽”字

“厕”字出现的较晚,甲骨文、金文里都没有,直到小篆才有这个字,即从秦代开始使用的。《说文解字》解释说:“厕,清也。从广,则声”。说明厕的作用是为了清洁卫生,“从广”,表示上面有遮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厕所比较简陋,一般是在深坑上面铺上两块木板而已,和现在农村的某些厕所类似。由于厕所底下的粪坑又大又深,如果不小心,很可能会掉下去。史上有个最衰的国君,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就是死在厕所。《左传》记载,晋景公晚年重病老做噩梦,就找了个卜人来解梦,这卜人坦诚相告,“大王,新上市的麦子,您老人家是吃不到了。”到了新麦子收割后,晋景公很高兴,心想我可以吃到新麦了。可是还没有吃,突然肚子胀,“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晋景公掉入粪坑中淹死了。

古代,厕所往往和猪圈建在一起,汉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许多的这种厕所和猪圈连在一块的遗迹或雕塑。人们在自家厕所养猪以节省饲料费用和生产较多肥料。这种人与猪共用的厕所有一个特有的汉字,那就是“溷”。

在西汉早期,这种人与猪共用厕所非常普遍,就连皇宫里的厕所也是如此。《汉书·刘旦传》记载,燕剌王刘旦在谋夺皇位失败前,从家里厕所中跑出了一大群猪,被视为“凶兆”,凶兆背后反映的,是厕所与猪圈建在一起的社会风俗。人们熟知吕后与戚夫人的故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她心狠手辣,把以前的情敌戚夫人砍去四肢,眼睛弄瞎、喉咙弄哑,然后扔到厕所里和猪关在一起,叫做“人彘”。

汉代陶猪圈与厕所

随着社会发展,厕所也在不断进步。在河南商丘芒砀山梁孝王刘武(汉文帝儿子)墓中,发现了一处厕所,内有完整的石质坐便器,可以用水冲洗,蹲位旁边还有石质扶手,设计相当人性化。此厕所距今20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冲式厕所。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曾出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绿釉陶厕”。该厕所门外还有一道短墙,里面有两个门,厕所里有墙分隔,区分男厕与女厕。

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后陵墓地宫内雕刻精美的石质坐便器

到了西晋,豪门大族的生活穷奢极欲,这时出现了非常豪华的厕所,一些厕所的奢侈程度,比之今天五星级酒店厕所所能提供的服务有过之而无不及。《世说新语》记载,大将军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成亲,去公主府的时候上厕所,看见一个非常华美的漆箱,里面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上完厕所出门,有美女捧着金澡盘、琉璃碗,里面分别盛着水与澡豆,王敦以为是零食,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侍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因为水和澡豆,是用来洗手的。后来“澡豆为饭”成了一个成语,专门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西晋石崇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奢侈之人,他家的厕所更是豪华。据《晋书·刘寔传》记载,石崇家的厕所,装璜考究,“有绛纹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宾客上完厕所后,还要“更衣”,也就是婢女们服侍他们换上新衣服之后再出来。刘寔是当时的朝中重臣,他都没上过这样的厕所,误以为进入了石崇的卧室,吓得赶紧跑出来。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及“更衣”一词。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时,皇帝出行或者上朝时,身边的太监内侍便会高呼“更衣”。其实,在古代,“更衣”也是上厕所的雅称。在古医书中提及“呕而汗出,必数更衣”,这里的更衣就是说上厕所的意思。古人穿的长衣,大多是上下连体,不像今天上衣和裤子分开,所以古人上厕所脱衣服是件麻烦事,称为“更衣”也不为过。

厕所最文雅的古称叫“雪隐”。据典,宋代名僧雪窦明觉曾在杭州灵隐寺担任净头(净洁厕所)之职,他打扫厕所三年而大悟得道。雪窦明觉的“雪”,灵隐寺的“隐”,合而为一词,便成了“厕所”的代名词。北京故宫有一道新景,叫做“午门雪隐”,其实就是厕所。

02 古代的“移动厕所”

所谓的古代“移动厕所”,就是溺器。“溺器”又称“亵器”,历史也很久远。《周礼·天官·玉府》记载:“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又有“内监执亵器以从”的记载。

到了汉代,溺器开始广泛使用,其名称叫“虎子”。有传说这个东西和飞将军李广有关。《文昌杂录》:“李广射虎,断其髑髅以为枕。又铸钢象形为溲器,谓之虎子。”就是说李广射死老虎后,用老虎骨头当枕头,又模仿老虎的样子,做了一个用于小便的设备,就叫虎子。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因此“侍中”被戏称为“执虎子”的。在周朝,为天子拿便壶的是内监,到了汉代,这一为皇帝贴身服务的职位变成了“侍中”,拿便壶的这活儿,有点像后世的太监。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讽刺道:“唾壶虎子尽能执,舔痔折枝无所辞。”据史料记载,西汉名将卫青是侍中,又是汉武帝小舅子,所以不拿他当外人,汉武帝经常在上厕所的时候召见卫青。

汉代“虎子”

到了唐代,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为了避讳,将虎子改成“马子”。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说:“汉人目溷器为虎子。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因为“马子”装的是污秽之物,所以古人把“暗娼或不正经的女子”也叫做“马子”,这当然是封建社会对女人的一种歧视。

其实,长得像卧虎的马子用起来其实并不方便,慢慢就转变成了桶装,这个时候,“马桶”一词就登上了历史舞台。马桶在宋代的都市里几乎普及了。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这“倾脚头”就是每天专门到各家各户去倒马桶收粪的人。从“亵器”到“虎子”再到“马桶”,到了宋代,马桶这种“移动厕所”就基本上定型了,一直用到民国,都是千家万户的必备用品。

旧式马桶

在清朝,民间寻常人家可以修建厕所,但是在宫廷里面,为了威严和风水的缘故,不建厕所,上至皇帝,下至太监、宫女,均用溺器。不过,宫廷里的溺器不叫马桶,根据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称呼,帝王级别的叫做“官房”,普通人所用的叫做“净桶”。

清史家孟森曾描述慈禧坐火车时用的“如意桶”:“……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这简直是登峰造极的便器!

由于清宫里面都使用“官房”和“净桶”而没有厕所,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据《瓦德西庚子回忆录》记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联军统帅德国元帅瓦德西进入紫禁城,在里面找不到一个厕所,他觉得很奇怪,难道中国的皇帝不拉屎吗?

清代宫廷的“官房”

03 古人擦屁股的神器

中国历史上,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纸,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没有手纸一说。有专家认为,中国人上厕所用纸,那是元代以后才有的事情。其实,到了上个世纪中叶,国人还没有大面积使用手纸。有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解放军攻打济南,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见大势已去,化装成小商人逃跑,他逃到寿光一个小村子时,在一座桥下大便后,习惯性的掏出高级棉纸擦拭,结果引起村民怀疑,于是向当地解放军报告,由此王耀武被俘。这说明,当时手纸在农村还是非常罕见的。

古人用什么拭秽呢?用木头片或竹片,条件不好也就只能用瓦片了,这种东西叫“厕筹”。元陶宗仪《辍耕录》:“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中,名曰厕筹。”明代的《甲乙剩言》:中记载“尝客安平,其俗如厕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

厕筹说起来也很环保,因为是循环使用。每次用完之后,洗涤干净,下次还接着用。有些富贵人家,还要用丝绸做成精美的套子,专门用来装这些厕筹。

提到厕筹,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据龙衮《江南野录》记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与周皇后非常崇拜佛教,对僧人也非常呵护,以至于“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就是说,僧人们上厕所用的“厕筹”竹片,李煜要先在自己脸上试试是否光滑平整,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既然已经发明了纸张,古人为什么不用呢?原来,古人敬畏文字。唐代高僧道宣著有《教戒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也就是新剃度的佛门弟子守则,其中有一条是“上厕法”,要求僧众“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同时还要求“不得用文字故纸”。古人认为“文字通神”,因此有“敬惜字纸”的这一传统。

现在见到的最早使用厕纸的记载是《元史》,据《元史·后妃传》记载,裕宗徽仁皇后“事太后孝,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软以进。”为什么到了元代,就有人开始使用手纸了呢?后人揣测,蒙古人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能以实惠的眼光审视纸张。

04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而不是下厕所、上厨房?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解释。

一是五行方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古代厕所建造在北面偏东的位置,厨房要建造在南面偏东。“上北下南”,去南方时,习惯说南下(皇帝下江南),去北方时,习惯说北上(北上抗日)。当要去厕所时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说上厕所。当要去厨房时,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说下厨房。

四合院中厕所与厨房位置示意图

一是登高说。古代的厕所都是修建的比较高,需要“上”去才能用。前面讲过,早期的厕所是与猪圈建在一起,厕所相当于在“二楼”。另外,大部分四合院的主房间正房都是靠北偏高处,厕所也在正房附近,所以去厕所为“上”。其实,“上厕所”是后来人的说法,古人最早是用“如厕”,后来又有“登厕”,虽然上字和登字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古代人还是更多的使用登字表达上厕所。

关于中国古代的厕所文化就介绍到这里,那么外国的古代厕所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由来和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不就上个厕所嘛,怎么搞得跟登基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