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系列

肯恩行旅32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的学徒

肯恩行旅32

第三十二课 眼前的世界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

(1:1~2) 今天我们继续发挥一下因果的课题。你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因为它是你自己营造出来的。

何以我不是眼前世界的受害者,究其原因,世界原本即是根据我的想法而营造出来的,因此,我其实只是自己想法的受害者,如此而已。若从形上角度来讲,我的一生,由生到死,原是我作的一场梦,一部按照小我初衷编写而成的受害故事,仅仅如是,不多也不少。之前我们也已说过,小我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体性,然后想方设法为自己脱罪,把罪投射到他人身上。试想一下,我的一生如果就是我的梦境、我的剧本和我的演出,我必是作者无疑,那么,我只可能是一个自编自导的受害人。然而,究竟的真相是:我的抉择者附和了小我(也就是认同于分裂的那一部分妄心),才会杜撰出这样的剧本,把世界视为一座牢狱,又把牢狱中的每一个人都看成迫害自己的狱卒。直到有一天,我邀请了圣灵,接受祂的教诲,看清这一切原来是我自己捏造出来的,于是牢狱便转为人生教室。不仅如此,圣灵还会进一步教我看清自己编出此套剧本的用意所在,不过是想保护自己的个体性和特殊性而已。既然眼前的世界根本是我幻想和营造出来的,那么,我一定有改变它的能力。

“眼前的世界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这句话重申了前文提过的观念:我这一生都是根据一个虚妄不实的前提而打造出来的,比方说,小时候我受到不公待遇,所以我必得拼命设法保护自己。为此之故,任何正常的小我营造出来的世界,必然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也因此,我的攻击念头和行为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1:3~5) 你当初怎样营造出它来,你也能同样轻易地放下它。你看见它或看不见它,端赖你想看到它与否。只要你还想要它,你就会看见它;你一旦不想要它时,它就在你眼前消失了。

耶稣在此再度举出“动机”的重要性。眼前这个受害的世界其实正是我心想事成的结果,纵然这个愿望和我们多数的愿望一样,通常都隐藏在潜意识里头。总之,我之所以会看到一个受害的世界,是因为我想要它出现在那儿的;而我之所以想要看到一个受害的世界,因为我只想借此而说出“犯下分裂之罪的是你,我是无辜的”这一句话。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本课虽没有明说,但在〈正文〉第二十七章却已一针见血道尽:

你眼中所见的世界不过如实呈现你认定是自己所犯的滔天之罪。现在你反咬世界一口,认为你所做的那些事其实是外界加诸于你的。你再把那个念头所引发的罪咎投射到自身之外,构成了一个有罪的世界;是它在作你的梦,想你的念头;你绝不是造出这一切的元凶。是它在报复,不是你在报复。……世界不过反映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你认为自己是如何待人的,必相信他人也会同样地对待你。不过,你若掉入了谴责别人的陷阱,就无法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只因你要他们为你背负内心的罪咎。(T-27.VIII.7:25;8:12)

容我再重述这一重点:小我整套运作系统的最高指标就是巩固分裂状态和个体性,但又不能招供认罪,因此,我才需要一个有形的世界,好让我把自己的罪投射到你身上,理直气壮地控诉:“你是有罪的迫害者,我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此一来,鱼与熊掌我都得到了,不但拥有我的个体性和特殊性(自我),而且还证明了“这不是我的错,是别人害我变成这样的”。

为此,明白了我当初是怎么投奔小我门下而造出这个世界的,如今我就可以同样轻而易举地转到耶稣门下,不再执着这一世界。我只需要重新选择,放下小我而牵起耶稣的手。这样做一点都不难,难的是这个决定背后所牵连的意义,因为一旦作此决定,我所熟悉的那个我就会消失了,那我又是谁呢?正是这样的恐惧在作祟。对此,我们的功课即是允许自己面对这一恐惧,并且看清自己究竟采用什么疯狂的防御机制,拼命抵制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耶稣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我们的“动机”上,整部课程都着力于此。我们若真想活得平安幸福,就得听从他的教诲,因为只有他那一套才能带来幸福。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得承认他那一套才是对的、自己这一套全错了,而这是我们芸芸众生最难说出口的一句话。

(2:1) 今天的观念如同前面几课一样,可以套用在你内心及外在世界,两者其实是同一回事。

大家是否注意到,同样这个观念,耶稣在前面几十课中强调过多少次了?这绝非比拟性的描述,他的剀切陈说,字字千真万确,我们再也不能罔顾其中的深意了。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是同一回事。这才是令我们读得坐立不安的真正原因。

(2:2~3) 然而,只因它们在你眼中仍然有所不同,今天的练习依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你所看到的外在世界,另一部分则针对你在自己心中所见到的世界。两者其实都是出自你的想像,试着把这一观念带入今天的练习里。

这段话极其重要,耶稣为我们解释他之所以采用二元性词汇的原因。他在教导我们时,言词之间好似暗示外面真有一个世界、真有一堆等待我们宽恕的人,以及供我们上演的时空舞台,还有一位耶稣或圣灵在我们心里忙进忙出,设法拯救我们。不仅如此,连耶稣口中的上主都仿佛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人,有手有脚,还有嘴巴说话呢!然而这段课文解释得很清楚,他不能不用这类二元的表达方式,因为我们始终把内心与外界视为两回事。同理,他传授我们的练习也不得不采用二元分法。究其根本,这完全不是因为内心与外界真有不同,而是受到我们的经验所限,他不得不迁就我们目前的存在限度(T-25.I.7:4)。

纵使耶稣讲得那么清楚,许多奇迹学员依旧视若无睹,不断陷入二元的错误,受困于文字的表面意思。也因此,他必须在这儿重申,他不能不把外在世界说得好像跟内在世界不相干似的,仿佛真有外在世界这么一回事。〈正文〉有一段话为我们透彻解释了《课程》何以用二元形式来传达耶稣的教诲,这一段课文实在太重要了,后文还会再三引述,以免学员一不留神又落入“形式与内涵”混淆的陷阱:

你若相信你们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天堂便在你眼前四分五裂了。只有天赐予你的那道真理连结(而非真理本身),能用你所了解的语言与你相通。……在学习过程中,你难免会把时间与空间当成两回事;因为只要你还认为自己有一部分能够独立自主,合一与一体的观念便失去了意义。……祂会使用心灵所能了解的语言,利用它自以为面临的事件。(T-25.I.5:1~2;7:1,4)

请看看本段的第二句话(2:3),极其关键的一个观念:我们在外面所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两者都一样出自我们的想像。换句话说,分裂之念、由分裂之念生出的罪咎惧之内心世界,以及小我那虚幻的内心世界所投射的倒影世界,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幻想出来的。总之,耶稣真正要说的是:看似在外的那个想像世界,其实全都发生在自己的心里。我们不难体会耶稣的用心良苦,他如何在〈练习手册〉前几十课,一步一步点醒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念,与外在世界全然无关。

接着,他继续引申下去:

(3) 早晚的练习,开始时同样环顾一下你视为外在的世界,并复诵两三遍今天的观念。然后闭起眼睛,环顾你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将两者一视同仁。一边看着自己的想像在你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意象,一边缓缓地复诵今天的观念,次数随意。

耶稣再次重申了先前的教诲:所有的念头都是我们凭空捏造出来的,不论是愤怒之念、特殊性、自我憎恨、焦虑恐惧,无一不是出于我们的想像;不论它们呈现为愉悦之念或痛苦之念,全是无稽的幻想,这和我们说的幻想世界,本质上毫无不同。

(4) 两次“长式”的练习,最好长达三、五分钟,不要少于三分钟。你若练习得得心应手,时间可以超过五分钟。练习之前,先选好你预计不会受到太多干扰的时段,或是你感到比较容易进入状况的时刻。

耶稣在此特别叮嘱我们,冥想时不妨找个自己可以安静放松的时段(同时影射了空间)。根据《课程》其他地方的提示,我们明白耶稣并无意要我们把灵修生活仪式化。然而,因为我们才刚入门,功夫尚浅,对小我的警觉不足,故借用一点点形式,对我们还是有所助益的(M-16.2~5)。

本课的结尾把练习方式推向新的阶段,它开始要我们“尽可能地重复⋯⋯,而且多多益善”,尤其是当我们想要把苦恼的原因归咎于外在之际:

(5~6) 这一天尽可能地重复这一练习,而且多多益善。至于“短式”练习,只需一边察看你的内心或外在世界,一边慢慢地复诵这一观念。不论你选择向内或向外,毫无差别。

一遇到任何令你苦恼的事件,不妨即刻把今天的观念运用出来。同时向自己说:

我眼前的这一事件是我自己营造出来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说法和世俗看法的天壤之别。毕竟而言,这并非我们看待事物的常态,因我们一向认为往心内看或朝世界看,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总认为心里怎么想并无大碍,只要别说出来或做出来就成了。然而,耶稣在此郑重告诉我们,私下的心念和公开表达那个想法,其实没有任何差别。内心的判断不会因为表现出来与否,而对自己以及对圣子奥体心灵产生不同的影响。话说回来,不把自己的想法形之于外,并非坏事。耶稣曾经跟海伦说,他并不反对社交上的礼貌互动,然而,问题在于我们若不改变内心的想法,那些念头就会卡在心里,迟早会投射出去的。如果心念充满了敌意和特殊性,那么,不论多么努力去压抑,乃至于如何“克己复礼”,愤怒之火也迟早会爆发出来的。为此,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源头,也就是自己的心念,看到自己暗中是如何跟耶稣示威:“你那一套说法是错的,我才是对的!”想要解除这一祸源,我们得学习改口才行:“谢天谢地,你才是对的,我错了,真的还有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耶稣在这几课不断想让我们明白,确实有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们源自于两套思想体系,两种自我(妄心与正念),两位老师(小我或耶稣)。只要一课一课练习下去,我们的领悟会日益深刻。到目前为止,前三十课的内容显然偏重小我看世界的眼光,难怪它反复说,我们看不到任何真实之物,只看到一堆不存在的假相;难怪它说,我们之所见不具任何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这些课文老是强调我们的攻击之念,说我们只会看到充满报应的世界等等。不过,从下一课起,一直到第五十课,耶稣的教诲开始转向另一个选择,或说是另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我们会在下一课看到这个新的思路转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