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莲韵奇珍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2019年3月13日,我和七个伙伴来到新港实验学校取经。这次学习,我们共听了三节晨诵课程。一节是四年级的兰花课程,一节六年级的儒家课程——《大学》选读之修身.齐家.平天下,还有一节《一蓑烟雨任平生》——走进苏轼的课程。

        先来聊一聊晨诵课的流程。选择一个合适的点切入,走进训诂环节(读通诗文,读懂诗文),接着是义理环节(问题引领,层层深入,明白一个事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所读所学和学生的生命相联系)。三位老师的晨诵课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但依据文本的不同,各有各的解读,课堂各有各的生成。

        三节课后聂校长进行了点评,精准、透彻、有深度,让人心生敬仰!他先讲了三节课的共性问题,如:要读到位,以诵为主,不能满堂问。义理层面的问题要有逻辑,基于事实来思考,与孩子的生命相关联。接着是逐课分析,随着幻灯片的重现,聂校长开始了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

        本次学习有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师生上课的状态。

        今天上课的老师都很年轻,但讲台上的她们自信大方,淡定洒脱,教学技能娴熟,能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能根据学生回答来从容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尤其是最后一节课孩子们讨论时,拍着桌子,你一言我一语,那种兴奋,那种神采飞扬的感觉真好!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第二、老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

      《古风》,孔子是孤兰,韩愈是孤兰,每个人都是孤兰。

    《大学》,修身•齐国•平天下,何为 “格物致知”,如何追求原善?如何修身?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实现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古诗文比较难,解读也比较深,可老师却要能够深入浅出,真不容易。别人的课堂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浅薄与不足。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一切都为了生命的成长

        今天最受益的是聂校长的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生命中来,要和生命相打通。这其实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与我何干”意思差不多。关于这点,聂校长通过比喻,举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如“格物”的意思是用标准来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出自自己的本性,是否符合“良知”( 本性),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今天我和别人吵嘴、打架了,我得想一想,这件事对不对?”“老师让孩子爬在讲台上,对照标准想一想,对不对?”如此一来,让这篇文言文和学生的生命相联系,不再是读一读,背一背,转脸就忘记。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背了很多首经典的诗歌,却一直都没有长进。因为仅仅只是背了,这首诗根本就没有走进自己的生命。

        由此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仅仅只是文本的知识,写作方法?还有我们的专业阅读,仅仅只是泛泛阅读,能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智慧,促进我们思维的深度发展?

        教育就是一种唤醒,课堂就是我们的道场,每一次的师生交流都是一次生命的成长。教育也是一种遇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否定,不断提升,直到遇见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