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互联网思维
10年前,如果公司停了电,大家会无所事事,因为电脑罢工,人就无法工作了。电脑变成了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10年后,如果手机没电了,大家会感到恐慌,这比无所事事还可怕,因为你和这个世界失去了连接。手机已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在电脑时代,互联网更多的是工具;但在手机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工具,或者说不仅仅是工具,而变成了一种世界观。
从工具到器官,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大甚至颠覆。如果时代变化了,你却依然用旧的世界观来看新的世界,就如同刻舟求剑,结果一定是看不懂的。
以前有很多事,我都看不懂,但现在慢慢的开始看懂了,又或是似懂非懂,但不管如何,我已经明显察觉到,自己大脑中的那个旧的世界,在倾斜、在松动、在改变……
1、书店
我以前特别不理解,好端端的一个书店,为啥说卖蛋糕就卖蛋糕、说卖咖啡就卖咖啡了呢?是不是大家都不读书了,所以书卖不动了,只好靠卖其他的东西赚钱了?
可现实是,读书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越来越多。否则十点读书怎么能完成超过6000万的融资,估值近4个亿?手机,不但没有让人们远离阅读,相反,它拉近了人与阅读的关系。
那为什么书店除了卖书,还要卖咖啡和蛋糕?而且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在进入书店:文具、公仔、红酒、陶艺、家居……
以前去书店都是有阅读需求的人,而现在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根本不需要去书店,而且上网买书更方便,更快捷,你还能看别人的评论,大数据还可以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相关图书。
书店传统意义的阅读、购书的功能,渐渐被边缘化,所以单纯的靠书这个产品是很难经营下去的,但是如果把书店作为人流的“入口”呢?
书店通过延伸产品链,将周边的商品和服务整合进来,摆脱卖书的单一功能,而向一种“生活方式”延伸。
书是“事物”,是单向度的,“生活方式”却是“关系”,是多维度的。当书店的经营模式不再以“书”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那么书店的资产就不再是“书”,而是“人群”,只要有了足够的人气,书店就可以通过其它增值服务赚钱,这无疑是一条新的价值链。
所以,你说书店该不该卖咖啡、卖蛋糕?现在我说,不但要卖,还要卖更多,只要和书店气质相符合的东西,都该卖!
那有没有成功案例?有!诚品书店!
去台湾旅游的人必去诚品书店,因为这座小书店已经成了一个地标。是因为这些人喜欢看书吗?我看未必,但我想他们去了多半会买书,因为当你融入到一种生活方式中时,你的生活就会不经意间被它沾染。
2、商业模式
我记得十年前,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最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但今天,还有人谈盈利模式吗?我反正听到的少了,因为互联网改变了游戏规则,现在更多的谈的是商业模式,而弱化了盈利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一切商业的基础是用户,没有用户,任何盈利模式都是浮云。
我曾在《马云传》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桥段:
马云最早做淘宝的时候,为了和eBay争夺客户,采取了商户免费开店的策略,但“免费”其实是马云的无奈之举,他并不是真想免费,所以他最初说的是3年免费,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逼着马云3年后不得不继续免费,直到永远免费。
而淘宝靠着“免费”,聚集了大量的客户,淘宝靠什么赚钱?如果你在淘宝开过店,你一定知道,你免费开店没问题,但你如果在搜索结果里要排在前面,那就要交推广费。
淘宝是今天中国最挣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当初马云无心插柳的“免费”模式造就了淘宝庞大的用户群,你认为马云当初想到了这个盈利模式吗?
小黄车ofo、摩拜有盈利模式吗?好像没有,它们至今还在亏钱。那它有商业模式吗?有,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大家1公里以内的出行入口,用户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3、电子书
就在三个月以前,我还是一个坚定的纸质阅读拥护者,可现在我已俨然变成电子阅读的鼓吹手,我的阅读体系正在逐渐的去纸质化。
雷军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互联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我觉得阅读也应该是这样。
我读书喜欢做笔记,如果不做笔记,我读过的东西就会很快忘记。而做笔记需要抄写,这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笔记一般都是结构化的,也就是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但读书时的思考,往往是发散性的,结构化反而会限制思维,不利于思考。
而电子书,可以跟轻易的划线、标注,写感想,大大减少了做笔记的难度,可以把时间更多用在思考上而不是抄写上,让人能够更好的阅读和理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想拥有大块完整的阅读时间是非常难的,很多人书买了不少,却没有时间读,因为很难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让心沉下来读书。
而电子书不同,因为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读,这样阅读负担不知不觉变小了,因为一本实体书那么厚,无形中会有一种心理压力,而电子书呈现出来的就是手机屏幕那么大,心理负担小多了,反而更容易做到专注。我们都知道,时间越短,就越能做到专注(碎片化时间),把大目标(一本书)分解成一个一个极小的目标(手机的一个页面),就越能做到专注。电子书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人做到了专注阅读。
购买一本实体书,送货最快也要1天,而电子书下单即读,速度怎是一个快字了得。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的知识都在那儿了,比什么?当然是比快了,同样的知识,我比你先学到,我就能比你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读纸质书,你只是自己一个人在读,尽管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搜索这本书的评论,但是搜索的过程与阅读是割裂的。而读电子书却是互动的,你可以在书上看到其他人对书中某个段落的评论,并且你可以对别人的评论进行评论,同时你也可以创造新的评论,让别人去评论。
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审视别人的思考,能激发出更多自己的思考,从而让你的阅读更加丰富。
阅读电子书,还可以把你的碎片时间利用到极致,公交上可以读,等人时可以读,排队时可以读,上厕所还可以读……
很多人说碎片化阅读是一种肤浅的阅读,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知识本来就是碎片化的,成体系的应该是人的思维,不是知识。当你的思维架构是逻辑清晰的,你才可能把你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从来都是上午四节课,语文、数学、外语……你见过今天学一整天语文,明天学一整天数学,后天再来一整天外语吗?学习它就是碎片化的。
购买电子书,你可以随时查看别人的评论,这些评论绝不等同于当当、京东等网店的那种鱼龙混杂的评论,而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读者经过思考后的评论,因为电子书记录方便,使得它的评论更细腻,通过这些评论你能轻易判断这本书的真实口碑。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电子书和纸质书最大的不同就是,电子书将更多阅读的人连接了起来。
4、管理
关于企业管理,我听吴伯凡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家企业招聘人才,他们先通过严格的考核,筛选出一批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应聘者。
然后对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带薪培训,培训结束后,老板对这批应聘者说,经过这一个月的培训,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你现在有两个选择:
1、留下来
2、如果你不认同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你可以选择离开,我们将再发给你一笔“离职奖金”。
如果离开,不但白拿1个月薪水,还有奖金发!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如果一个员工不认可企业,要走就走好了,可为什么还要发一笔“离职奖金”?这不是傻缺吗?
可老板的高明恰恰体现在这里。
如果一个员工对他所在的企业没有感情,而他又不想离开,那么他对公司产生好的作用,可能是非常小的。
而且他很可能会在企业里混日子,他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隐性破坏,是远远超过发给他的工资和奖金的。
所以,老板看似花了不小的冤枉钱,但却引蛇出洞,提前把不合适的人给筛掉了。
前不久,听说罗辑思维取消了员工的奖金制度,结果有一部分员工就离职了,CEO脱不花说,对这些员工,她只是觉得可惜,但绝不会有任何的挽留。
其实说白了,员工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事拿钱;一种是拿钱做事。后者的头脑里天天想的是,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能为企业贡献什么?这样的员工,会为企业带来很多负面的能量,它会悄悄的吞噬公司的价值。
“人”在互联网时代才是核心,一个企业的经营只是手段,员工才是资产。
互联网讲求社群经济,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群。一个社群粉不在于多,而在于“残”,好员工必须对企业的文化无比的信仰,而企业也同样会给他的员工最有尊严最好的回报。所谓忠诚度就是企业和粉丝之间关系的纯度,这绝对不是靠金钱和利益就能买来的。
5、我说的都是错的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思考,也许都是错的。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事实上有无穷多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就像我对电子书的喜爱,是基于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的一个比较来看的,你也可以认为纸质阅读更好,并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完全与此不同的视野,不同并不一定意味着非此即彼。
我说小黄车没有盈利模式,可能你马上就会反驳:谁说小黄车没有盈利模式,小黄车的盈利模式就是它的押金、它的广告。
每辆小黄车的押金是299元,如果平均按10个人使用这辆车,那么就有299×10=2990元停留在这辆车上。如果全国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299亿元的存款,这相当于一家小型银行。你能说这不是盈利模式?
所以,我讲述的意义并不是让你相信我讲的话是对的,而是发散出更多的可能,因为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思维而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