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遇到这样的老师 《老师好》观后感
并且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
我当时大致预料到了这部电影的内容,前几天看到朋友圈有朋友推荐,于是去看了这部电影,果然。。。跟我预料中的差不多。
很多人看了很感动。电影里确实有许多感人的地方,但是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郁闷。
首先,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我觉得难受。
故事一开始,苗老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给学生树立了自己的专制形象,我是老师,所你必须得听我的,而且我是为你好。先说苗老师给学生树立的专制形象。
很明显,师生很快就陷入了敌对状态,学生经常敢怒不敢言,总想着要跟老师作对,胆子小的背地里和老师做对,胆子大的偶尔会和老师起正面冲突。
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这几年是不是偶尔会看到一些令人震惊的新闻,某某某老师被学生殴打,被学生连捅多少刀。。。
紧张的师生关系是导致这些惨剧的原因之一。
电影里也出现过场面差点失控的场面,还好易冲动的洛小乙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把酒瓶砸向老师,而是砸向了自己。
再来说说我为你好这件事。
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况,你的理想另有其他,但是老师的最大期望就是你能考上好大学,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免费帮你补课。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看待老师的这种爱和付出,感动多一些还是无奈多一些?
如果你不配合,老师会这样想: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不稍微努力一点,给我一点回应呢?
我学习到底是为了你,还是为自己?如果是为了你,那我自己呢?
我去年在深圳卫视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小伙子非常喜欢机械,成绩优秀的坚持不考老师和父母帮他选的专业和学校,报考了技术学校。后来在自己专业领域某个国际大赛上获了奖,父母和老师这才释然。
如果他当时听从父母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放弃自己的理想,我估计他不会有此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快乐。其次,苗老师的这种管教形式会培养出许多只会考试,没有理想的学生。
请大家看一段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和一个北大小女生的对话。
古典老师以前是英语老师,对话发生在一堂英语课后。
小女生:古典老师,你说我是考硕士好,还是出国读博好?
古典: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要读什么专业。
这个小姑娘一看就是好学生,马上把这句话记在那个本子上。记完以后,她接着问:那你觉得我读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古典: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来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样倒过来看专业是对的。
那姑娘想了想,说:对喔,那老师你看我适合什么工作?
古典:这个不知道,但做什么工作其实取决于你要过怎样的人生,不同的人肯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她说:哎呀,有道理,老师你觉得我能过什么样的人生呢?
那一瞬间,古典老师觉得很悲凉。
在中国,一个受过几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问他这样一个陌生人,她要过怎样的人生?
于是他后来开始做生涯规划师。
回想一下,高三那时候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
填专业的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于是上网搜索或者请教别人什么专业最热门,毕业后最赚钱,那这些专业里面挑一个去学。
结果有些人上了大学,发现读的专业自己根本就不喜欢。
埋头刷题的时候,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自己,而且有些老师也会这么安慰你:“现在很艰苦,等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潜台词: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上了大学就不用辛苦学了。于是上大学有些人会开始虚度时光,还觉得理所当然,高中那么苦,是该放松放松了,因为没有目标,一段时间后又会开始迷茫。
还有,苗老师头脑很封闭,不灵活。
苗老师看待学生带着明显的刻板印象,一根筋的相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人品一定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品一定差。
一根筋的坚持专治高压管理模式,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有没有错,从来都是觉得问题出在学生身上。
幸运的是电影里面可爱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而现实是许多学生直到离开学校也没有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你会觉得我怎么这么挑剔,苗老师这么爱学生,一心一意为他们好,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是的,我就是挑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直接的间接的,近的远的。比如,他直接影响了安静想要报考的大学。
当我看到电影里有个学生说将来的理想是当老师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心慌:如果他以苗老师为榜样继续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的学生要遭殃了。
因为认知不够,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多了去了。
我从来不觉得教育光有爱就足够了。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有开放的头脑(苗老师显然没有),并且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认知水平,才会对学生的发展有个全局的认识,才不会过分关注短期目标。
把考试分数摆在中心地位,弊远远大于利。学校应试教育让大家把学习的理解狭义化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家长和老师有一句常说的话:不要影响“学习”。
(我小时候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被唠叨的多的是上一句,就连参加工作了,还会被唠叨不务正业,不要让乱七八糟的那些影响我工作。。。)
于是大家一提到学习就想到考试,一想到考试就痛苦,潜意识讨厌学习。
结果是大家离开学校基本上就不会主动学习了。
记得以前有看到过这么一个网络段子:
听说,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不学习会变“废人”,这是大家的调侃和自嘲。
学习其实是快乐的,但是在学校教育制度,大班授课,分数的压力下大部分老师无暇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学校把科学当作知识目录一样教给孩子(包括我),只要求死记硬背,却从不告诉他们科学其实是一连串有待挑战的迷人奥秘。叫他们认识星系和黑洞吧,别让他们去背波义耳定律。
--《自下而上》[英国] 马特·里德利
上中学的时候,历史是我最讨厌的课程之一。这门本来可以写得教的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被编成了一种单纯用来折磨学生的东西,从头到尾罗列着重大事件的概述、意义、年份、地名。这些干巴巴的内容被用来做填鸭的饲料。
--张宏杰 历史畅销书作者
也许老师自己也是应试教育受害者而不自知。自己没有体验过学习的真正乐趣而爱上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发现?
有人也许会说了,苗老师出生在那样的时代,没办法,在这里我要介绍另一电影《死亡诗社》里的老师。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同样的应试教育背景。
约翰 基汀,教授诗歌,具有开放的头脑和思维方式,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且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老师。 在课堂上,他使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他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勇敢追求自我。学生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船长。
他在那个同样注重分数和纪律严明的学校里显得格格不入,由于挑战传统,他付出了代价,最后黯然离场,学校又恢复了“秩序”。
但是他在他的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颗种子会发芽,会生长。说回苗老师。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对教育的那份执着让我很感动,但感动归感动,我还是想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想遇到这样的老师。
要是我将来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会想尽办法让他转班,要不就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