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的《兰花草》想到的
“我从山中来,采来兰花草。
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盼的花期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最近惊讶地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小清新歌曲,词作者居然是如雷贯耳的文字(思想文化)大师胡适。
《兰花草》这首歌,80年代广为流行,今天听到觉得很是亲切。它的旋律轻巧,朗朗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轻盈,而仔细品味歌词,又让人略感一丝忧伤。
我很好奇,胡适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玲珑小诗,他有怎样的心情,想表达什么。从网上简单了解了一下,这首小诗原名《希望》,是胡适从朋友处得一株喜欢的兰花,回家之后有感而作。
我并不能知道这里的“希望”是否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寄托了胡先生的什么“主义”,还是倾诉了他的“个人情感”,也许仅仅只是希望这株兰花早点开。
让我惊讶和感动的是,一位思想大师的文字如此的简单通俗,朴素自然。
的确,真正的大师常常都是说人话的,所谓“大道至简”是也。
我因为工作,也接触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学者专家,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说话都非常的平易近人,有时甚至带着谦卑。而恰恰是刚刚在路上的所谓半吊子专家,喜欢颐指气使,带着“专业”的帽子拒人于千里之外。
也许我直接接触的大家有限,从电视上、媒体上远观,那些大师们也大都是如此。
我常常在想,这就是一个人修行境界的差别吧。我曾见到有人把人的修养分成四种境界,大致意思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我深以为然。
一个初学的人,谦虚好学,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这自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况,“知道自己不知道”;当学到一定程度以后,知道自己懂得了一些专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专业自信,这是“知道自己知道”;到后面,有人开始变得盲目膨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敢说,而且尽说大的,这种人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应该是一种更高境界、更可怕的无知;最高的境界就是,已经学富五车,学贯中西,融会贯通,成为了一个通达的人,而他自己并不意识,他并不刻意去标榜什么知识,而是化知识为无形,为常识,知识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无时无刻不在流动,而自己却感觉不到,这个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知道自己知道”,很多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
曾经,我和很多人一样,无知地以为,科普工作相对简单,专业度不高,可以由初级或中级专业人员来做。事实上,很多自认为是专家的人也的确不愿意做科普,不愿写科普文,怕被认为是“小儿科”。而我同时又发现,很多顶端的大科学家都曾热心做科普,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医学界的泰斗级专家吴英凯教授等等。我有幸做过两本医学科普杂志的主编(执行),亲身实践,我才恍然大悟,只有真正把专业知识完全消化,能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同时又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科普文。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底蕴,和专业自信,是绝对做不出好科普的。所谓的深入浅出,大道至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有很多做科普的公众号,真正能做得好的并不多,大多数是东抄西抄凑成的文章。而那些少数做得好的原创科普公众号,无不是采集了大专家的智慧,以高人之手笔,以通俗的形式,翻译出大专家的科普观点。这些公众号只要坚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和值得尊敬的。
我曾经被孩子挑战过,他说你若有闲工夫翻朋友圈,敢不敢在“知乎”上开一专栏,解答某一个领域的专业问题。我试着打开知乎,了解了一下,真是有点汗颜了。“术业有专攻”,没有过硬的专业深耕和积累,你是很难有既科学又易懂的专业内容输出的。
语言大师也是一样,很多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或者观点。记得中学的语文老师就向我们推崇过老舍先生的语言,最具代表性,大部头的著作里,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句子。所以这些经典能广为流传,历久弥新。文字的极致之美,不在于华丽的词藻这些工具上,而在于它要表达的思想,意境和内涵。
绕了一个大圈子,回到胡适的这首歌词上,这首仅仅16句、80个字的小诗,乍一看觉得非常的简单轻巧,当你仔细去品读它的每一句,你不能不被大师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你能从中感受到大师的“文字语言科普”的力量。
你仔细瞧,它的每一个简短的句子,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幅美好的画面,一种别样的心情,并且随着动作的变化,时空的推移,人物的心境也在不断的转换,从欣喜,到期待,到焦灼,到耐心守护,再到祈愿和希望,~闭目细细品咂,其味无穷。到最后,你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一簇簇兰花在绽放,闻到了兰花的阵阵芳香,然而这一切又都还是想象,只留下淡淡的忧伤。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的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