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敬畏经典,禁锢了书法创新发展
2019-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归一堂
新野人书
过度敬畏经典,禁锢了书法创新发展
新野人/文
“ 敬畏 ”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孔老二《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几千年来,此种盲信,愚敬,禁锢着国人的种种创造和变革思想,书法亦然。
书法人应该敬重经典,尊重经典。先辈们正是对经典膜拜和虔诚,同时具有“目无权威”的胆略,及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创造创新的勇气,才使得传统书法艺术,几千来生生不息,延续传承至今。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苏东坡们……莫不如是。艺术过度敬畏,盲信、盲敬,不仅压抑人性,也极不利于艺术的创新发展。翻开传统经典书法,若天天都是恐惧、敬畏心理,鬼都不信,书者下笔没有心理障碍!故身为书法教师者,最好慎用,少说“敬畏经典”这个词,如此,更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最近几年,大小书法讲座,各级别的展前看稿会,各类书法工作室,展览获奖经验会,各类院校的书法专业老师…… 时常听台上主讲人,居高临下告诫书法人—— 要 “敬畏经典”,书法媒体、自媒体,也时常看到有书法人发几张古先贤的书法图片,然后配上解读文字,其中“敬畏书法 ,敬畏经典,敬畏 ”,出现频率最高。究其根源,是当代书法人,审美思想和审美眼力无意识被同化所致。悲乎,忧哉 !
书法人都明白,学书的不二法门,就是临摹前贤碑帖,这是最有效最捷径的学书路径。临古碑帖,掌握古人用笔技巧,永远不会伦于野道、魔道,这是几千的书法史所证明的,没有不临古碑帖就成了书法大家的,没有例外。书法史上更没有“书法神童”,只有“书写天分好的孩童 ,因为书法是所有艺术中的“马拉松”。
学书之人,从明师可事半功倍。因为老师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境界,它会有意无意的传递给学生,感染着学生审美意识,日积月累,影响学生一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同一碑帖,不同老师,不同学生,临出的味道大不同。有临帖俗的,有照猫画虎的,有临帖固化,形成定势思维,最终被“ 闷死 ”在古碑帖中,古往今来,不知“闷死”了多少书法人,不一而足。
因为老师解读古碑帖的眼力不同,审美思想不同,及老师的用笔习惯不同,传递给学生的艺术信息肯定不同,学生多少都会受到老师的书法思想影响,书法中的“第一口奶”很重要,它关系到书法人以后的“免疫功能”的高下。善教者施其材,以神似心似为上,形质为下。我不赞成所谓“形神兼备”的临帖,因为二者不可能得兼,侧重神得神,侧重形得形,过分强调形质,必然失神,反之亦然。善学者,师其神心,心神为上,古神己心,相融相交,久之,古心消失,我书我心,我抒我情,我写我神,才是书法的终极目的,也是书法的本质和魅力所在。
学书之人临帖,初期,犹如学步儿童借住“学步车”走路,最后都要彻底抛弃学步车,自由自在的行走,至于先迈左脚右脚,已经不重要,走路的目的是到达目的地 。如果儿童初学走路期,家长天天时刻强调:“先迈左脚,后迈右脚 ”,可能孩子丢掉学步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不自主的先迈左脚,因为孩子潜意识会认为先迈右脚就会摔倒。书法亦然,为人师者,过度强调学生学步期,一定要酷似古人形迹,为书法审美的最高标准(当今书法展览比赛多以此标准,选拔所谓的吃古人“剩饭”的作品。前些年,更有书法官军当家的,公然在专业报刊杂志撰文呼吁:“在古人基础上迈上半步就算创造,就是优秀书家 ”。尔后如此书写者,果真获奖连连 。名利攘攘,书法人由此纷纷效仿。此书法官军权威发声,以及狭隘的审美思想,误导扼杀了不少有天分,有创造胆量的书法人 )因权威发声,导致心力不强者,无艺术主见者,终身被狭隘的书法审思想所缠绕,行成定式审美思想和惯势书写习惯,悲乎!
书法是戴着古人镣铐跳舞的艺术。学舞者只有遵循古之舞蹈规则,即便是舞姿丑些,稚嫩些,跳得吃力些,也不会跳入妖道、邪道!当然,伟大的舞者,最终都是摔掉镣铐,大自由大自在,跳出舞者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才是舞者的魂魄所在,书法亦然。
书法人应敬重经典,尊重经典,变古法为己法,而不是泡在古法中,固化古法,去麻痹自己,宽慰自心,真正高书与获多少奖无关;书法人更无需时刻把“敬畏经典”放在嘴边,至于千古一圣所言“三畏”,在此不作反证。抒情达意乃艺术本质。书法人不要违心压抑身心,不要被手中毛笔所束缚,情融天地,笔下自有乾坤 。
己亥小暑,新野人随笔于【归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