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眸玉爪威凛凛——中国狮的前世今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光叔是小编十分喜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国传统元素,个人风格独特,带着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东方韵味。
近年来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开始将目光转向我们的传统东方审美,从文物中、从传统建筑中乃至古代文学中汲取营养,这对于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先锋艺术家们能够将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内涵传承下去,并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
话不多说,今天就借这件优秀的现代艺术作品,开启今天的分享。
上海博物馆门口的石狮雕塑,作者:著名雕塑专家陈古魁先生
大家是不是觉得风格跟我们平时最常见的那种石狮子不一样呢?虽然都是石狮子,但是石狮子在我国的可是历朝历代都不同呢。
在《汉书·西域传赞》最早出现了狮子的记载,文中记述了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之后作为“特方异物”传入中国的。汉代以后,狮子在传入中国的数量上不多,但却引起了上至宫廷侯爵下至平民百姓的极大兴趣。
民间艺术家希望为其造像,但因为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之中,平民很难见到,那怎么办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间艺术家们就根据传闻进行创作。
他们认为狮子能“食虎豹”的“殊方异物”,于是根据自己熟悉的虎、豹、马等动物形状,抓住猛兽张牙舞爪的基本特征,凭借书籍中的记载和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运用取舍、集中、夸张的处理方法,进行理想化的艺术塑造。
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家们都有一套古代祖宗“图腾”式的造型手法,他们对狮子采取了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突出地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健和凶猛的气质,有的在狮子的肩上添双飞翔的翅膀,有的在狮子的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有的在狮身上饰以云纹和火焰纹,以显示其无限的神威。这些装饰,使狮子变得怪异起来,称呼上也纷乱不一,有称麒麟的,有称辟邪的,有称天禄的,有称扶拔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这种神瑞化的装饰更为突出,以至人们认为这段时期的狮子形象,实际上是根狮、虎类猛兽想象出来的神兽。而后佛教传入更加神话了狮子的形象。
早期狮子多设置在帝王显贵陵墓前的“神道”两侧,两侧列置石刻,以体现驱逐邪恶,保护墓地的墓葬观念。
虽然现在已不多见,但从中可看出当时石雕艺人们的艺术匠心和博大胸怀。在外来佛教艺术尚未大规模的渗入传统艺术领域时,狮子的造型仍保持着汉画像石和早期雕刻的风格。民间艺术家们抓住了形象的实质——力量和运动,灵活地运用凹凸的起伏来刻画对象。巧妙的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强调和夸张狮子的动势和结构,表现出力的凝聚力的释放和力的运动。
东汉狮子的造型大多成立式行走状,运动感较为强烈,给人一种力的美感。往往借石质的总体形状,在关键部位诗意复杂,狮子的嘴部不透雕,鬣毛、颌须、双翼多用阴线刻划,从而使它的整体感很强烈。
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它的两膀雕上双翼。有些还周身雕刻卷云状和珠环状的鬣毛,这些神奇的装饰,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
(重点画好了)
石兽的形体大致相似,挺胸曲腰,口瞪目张,颈短而阔,舌长而垂胸,昂首做仰天长啸状,兽身上饰有朴实典雅的图案,极富装饰意趣与,宏浑高大的躯体得体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气势高昂、雄峻灵动的美感与周围的旷野环境共同构成静中有动的宏浑气势。
而与南朝的陵墓狮不同的是,北朝的石狮则是在石窟中。
北朝的石雕艺人们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创制手法,又接受了从“丝绸之路”大道上吹来的西域新风,使北朝的石窟狮子造型中西融汇。
狮子的自然真实形象和传播狮子形象的佛教艺术,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步由西北向南方延伸的,愈接近西北西域位和狮子的真实形象运动,愈接近南方中国传统的神兽为运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繁荣的国家,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中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经济实力的雄厚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就了唐代狮子的雄强博大的艺术风格。
狮子神兽化的装饰不再出现,肩上的双翅头上的饰角,身上的花纹通通去掉了,形成了雄强威猛兽中之王的基本造型。现存的唐代狮子以陵墓石狮形象为主,除保留了东汉时期行走式的造型外,大量的出现了蹲坐式的形象,这是唐代狮子造型的一个特征,唐代及其以前的狮子大多没有明显的雌雄之分,而在唐代陵墓诗上则出现了雌雄的端倪。瑞寿专家认为唐代林牧师的雄狮躯体回味,四肢粗壮,气势浑浑,头部鬣毛做规整的漩涡状,词诗虽一样高大,但神态相对比较平静,躯体比较肃静,头部鬛毛犹如女郎做披发状。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化期,宗教,艺术,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注重于现实,狮子的神性佛性和王气逐步衰退,并开始从宫廷缓步迈向民间,狮子造型的民间性商品性和民族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深化,应用日益广泛,并出现了陶瓷狮子,铁柱狮子,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现都超过了前代。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艺术,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业化的潮流,狮子的艺术形象还是沿着明代官僚和中下层平民的欣赏爱好方向发展,从品种和使用范围来说,明代狮子的运用是最为广泛的。
明代狮子的造型已走向城市化,其特征是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狮子的装饰增强,狮子大致可分为宫廷狮子和民间狮子两大类,前者做工精巧,装饰华丽,用才高贵,后者充满生活气息,自然淳朴,用才普通。
明代狮子的造型大多闭嘴,露牙深目远视,虚毛规整颈项上饰有铃铛,腿部肌肉感明显,足背有卷毛装饰,四爪张开有序,背部的动态线露出装饰性的脊柱,脊柱尾部为圆弧形,尾毛富有韵律感,脊柱两侧为旋涡状卷毛,卷毛外侧为排列整齐的条数状湿毛,节奏感很强,狮子造型表达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大多成双成对,雌雄顾盼,戏耍绣球,母子戏乐,富有人情气息。
清代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趣味倾向清秀纤巧的风格,在造型上追求自然的真实和精细的刻画,从而形成了清代狮子俏丽繁琐,精雅细巧的艺术特色。
清代狮子的底座开始出现锦袱图案,即在底座的每个侧面都有一块雕刻华丽的倒三角形浮雕,连着底座上的平面,仿佛狮子是蹲在一块锦织的袱缎上,显得华贵而尊严,这种装饰在古建筑文献中称为“锦袱”,我国遗留的较为正统的清代狮子中大多可以看到。
然而清代的狮子造型有相当部分却一扫过去的那种雄风,从富有重任的威武雄强守卫者将为庄横门楼点缀景色的装饰品了。在雕刻工艺上,有些艺人迎合当时社会提倡的审美意识,以房主的雕琢为美,只求功不求义,不考虑生产过程中材质的性能和技术的局限,出现了繁琐细碎的倾向。如一些守门狮子,不但狮子上的爪肘雕刻的十分写实,而且还在上面排列出工整的线条状花纹,湿痹和湿唇也用火焰纹进行装饰,显得繁琐,缺乏一种昂扬的精神和奋发的气势,然而其精致的装饰也给人带来俏丽的美感。
以上就是今天的知识分享,图文来源于《中国传统形象图说——狮子》如还想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狮文化,这里有一份书单可收下。
《中华石狮雕刻艺术》李芝岗
《中国狮子雕刻艺术》朱国荣
《中国石狮造型艺术》尤广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