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随笔散文散文

学术大师伍献文的另一面人生

2018-04-04  本文已影响141人  金春妙

伍献文曾寓居林垟。真的吗?自豪感油然而生:厉害了,我的乡党!

伍献文与梁思成、茅以升、竺可桢等耳熟能详的名人同框。

学术大师伍献文的另一面人生

一个滂沱大雨的春日,我们从瑞中出发,驶过飞云江五桥,半小时左右来到云周街道繁荣村(以前称屿头村)。这里是著名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科学院院士伍献文的故乡。伍献文是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组织学、线虫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和广泛建树,他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1900年3月15日伍献文出生于屿头村一个小康农家。其父粗通文墨,思想开化,后弃农经商,在乡村小镇开办了一个鱼行。但由于不谙经营,以致家道中落。他不顾家境贫寒,坚持让三个儿子读书。在伍献文三弟兄相继完成中学学业后,他的两个哥哥都支持伍献文继续求学。但家庭的经济条件已无法供应他上大学,1918年瑞中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填报了既可免除学杂费又可供应膳食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伍献文青年时留学法国,他的父亲因为养鱼经营不善,欠下不少外债。伍献文在法国勤工俭学,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钱,托一位路过法国的亲戚带回家给父亲还债。哪知道这位亲戚昧了良心,吞下了伍献文用汗水和热血换来的微薄积蓄。伍献文与父亲书信来往后,得知父亲并未收到钱,家里的债务并未还清。伍献文只好又去打工,省吃俭用,攒了好多年,终于替父还清了债务。

伍献文是个重感情的人,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亦然。留法期间,伍献文有个同学叫方炳文,留学期间不幸在战争中遇难。伍献文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每年给方炳文母亲寄赡养费,一直到方母七十多岁去世为止。某大学生物系主任是伍献文的学生,先他病逝,伍献文多方奔走,争取捐款,使这个有众多子女的家庭渡过难关。伍献文不是大款,他的工资微薄,但是助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谁家有困难给伍献文写一封信,伍献文总是及时寄钱过去。邮局的工作人员说:你是我们这里寄钱次数最多的人。

伍献文作为科学院院士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他谦逊尊师的本质却依然保持。一次,他前去参加科学院院士会议,远远地见自己的恩师秉志老师在身后200米处走来,伍献文停止脚步,远远的等候老师先走,恭恭敬敬行弟子礼。后来,伍献文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出访欧洲,有一天在中国大使馆看到人民日报刊登老师去世的消息,当场嚎啕痛哭,如同孩子失去挚爱的母亲,流露纯真的本性。

作为学术大师的伍献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章,他的后辈学生多希望他能出版文集,然而伍献文人生的最后一年还在忙碌秉志老师的诗集。秉志是清朝旧式举人,古诗功底深厚,一生写了很多古体诗。生平做学问,一直没时间和条件出版自己的诗集,伍献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是想着自己的事情,而是辗转联系帮助老师出版了诗集,完成老师的遗愿。

在瑞中档案馆中调出伍献文的档案,薄薄的几张纸,难以记录伍献文的整个人生,我们只能从伍献文的同事、儿子伍惠生、女儿伍又梅以及乡邻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一面,他温和、重情、率真,与他作为科学大师的威严一面全然不同。很多人只记住了他的科学贡献,却少有人知道的他的道德文章同样垂范后世。

某天晚上,我去曾工作了十年的学校接儿子放学,在等待的过程中,偶然抬头,和墙上的伍献文相遇,他目光温和的注视着我,我惊讶于此前的十年间我竟对他熟视无睹,毫无了解,离开后才知道他的伟大,不仅科学成就,更因他的道德高尚。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伍献文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温和的道德文章永远存在后人心中,这种精神财富正是我们后代人需要继承发扬的。正如挽联所写:

责己严,待人宽,著述等身,道德文章传后起;

从学精,治学博,鱼龙得水,湖山风雨忆先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