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之一双绣花鞋

文/王宁子
早上,妖妹在我昨晚写的碎碎念中留言——你的鞋子太火热。麦子看到惊诧——我才看到那是姐的鞋。[em]e401[/em]然后,妖妹说她找出自己那双绣花鞋,然后,两个无聊的女人在四月的清晨,开启了史无前例滴pk大战~~
不约而同爆照,不约而同傻笑,绣花鞋配绣花裤,天哪,天哪,天下女人竟然如出一辙,原来,女人都这么喜欢“招蜂引蝶”~~[em]e403[/em]
前些日子,收拾鞋柜,翻出这双樱樱鞋,那是七年前村剧团在县剧院的一次演出,具体啥活动演出,忘了。
我村剧团在三十年前很有影响力,曾和省专业剧团同台演出,得到一致好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省电视台的“秦之声”让人们一饱眼福,民间的剧团也失去了曾经的光环。即使演出,戏台下再也看不到曾经喧闹的场面。时光流逝,老艺人为了将秦腔传承下去,在村上的大力支持下,06年重新排戏,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人过三十不学艺。但从小有个舞台梦的我,有幸成为剧团的一员。那年,剧团排了本戏《铡美案》和几处折子戏,我在戏中是秦香莲的女儿,虽只有几句戏词,但每场戏都登台。为了练好台步,我们一帮小媳妇每晚在绵姑和英姑的带领下,在村中古庙的二楼上,跟在绵胡英姑的身后,走碎步练云手。那个冬天,很冷,每天傍晚,为了让我们早到,成爷会骑着他的加重自行车,在村中跑个遍,每晚,铿锵的铜器和悠扬的板胡声传的很远很远……
那年元宵节,虽然台下的观众屈指可数,但从文武场面到台前幕后,每个人都各执其事。因为,秦腔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很神圣。
最后那晚演出结束,来不及卸妆,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如今,再看,已有数十位老艺人驾鹤而去。
这个话题有点太沉重了,还是回到绣花鞋上吧。
七年前,接到上级通知,每天傍晚,又看到成爷骑着他的大加重,在小巷里穿梭……
那个夏天很热,每晚一大帮男女老少,吼着,唱着……
七月十三下午,准时到达县剧院,绵姑却发现剧团缺少几双绣花鞋,然后,我们几个就在绵姑的带领下,走进一家老北京布鞋店,每人买了一双带着红樱樱的布鞋。那次,我不再是秦香莲的女儿,凯叔戏谑,额娃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拽着她妈的袄撩襟胡跑的那个可怜虫了~~
那晚,剧院里坐无缺席。那晚,演出很成功。也是从那晚开始,剧团的戏箱子,再也没有打开过。我的这双樱樱鞋放进鞋柜里,一搁就是七年……
七年后,再次穿上这双红樱樱鞋,曾经的岁月又一次在眼前,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对秦腔一生的热爱和执着,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
从调侃到回忆,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0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