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识英雄
在电视上看了扬澜访谈李云迪的一段旧视频,好像有关李云迪的片子并不有完全封了,在这次李云迪出事之前,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平时也不太关心这种公众人物的是非,朗朗之前比李云迪炒作的厉害,知道有朗朗这么一个弹钢琴获奖的很年轻的音乐人,扬澜采访的过程提起李云迪总是钢琴家或者演奏家,即然对李云迪这么个称谓,朗朗应该也是如此吧。这是我猜的。
记得印象中被称作为一种什么家的这种称谓,都应该到了中年左右了,或者是一些德高望众的前辈,比如说歌唱家,武术家等等,年轻时唱得好的获了什么奖,只能称之为新秀或者另外的什么,李云迪这么年轻,杨澜是个大名人.她称李云迪为什么家,应该这个圈子里的大家多是这么称呼的,这样称呼好不好,我也不知道。如果我们把这些人从云端请下来,就是个职业和个体,李云迪工龄还很短。称呼这么年轻的李云迪为什么家,总觉得什么地方怪怪的。被社会这种广泛给以一种过高的赞誉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音乐这一行对于一般人有点高冷,特别是这些搞西洋古典音乐的,现代人都在消费流行和时尚音乐,如今这种古典音乐,在它们的发洋地欧洲也是一种很小的圈子文化,拿日本举个例子,在日本经济最好那十来年的时间时,即八九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旅游了,人们的生活也讲究品质了,这类古典在日本也很有市场,也有很年轻的日本音乐人获国际大奖,那时欧美音乐界称,古典音乐在日本现象比欧美好太多了,那时日本家庭也很重视音乐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几乎一两代人在这种重视音乐教育的氛围里长大了,成为古典音乐的消费主力军,那个时候,日本的剧场只要有交响乐队演奏,几乎都是门头若市,这种现象持续的热度过后也处于平淡了,现在的音乐会的追捧像当年那样的盛况不复存在了。
如今咱们中国人也富裕了,也旅游了,见了世面了,在生活品质也开始有所追求了,音乐消费需求也开始了,首先这几年有多少家庭买了琴,让孩子学了音乐,以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这部分有音乐教育的孩子就是我们国家的音乐消费潜力,朗朗和李云迪等就是这批孩子里学而有成的佼佼者,时机正好,音乐消费市场里有供需双方都培养出来了,剧场这些硬件设施建设更不用说,现在的我们国家的一二线城市比之老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城市,更现代,时尚,如今的中国如同当年的日本一样,这样古典音乐热也会持续一段时期,古典音乐的那些经典曲目,莫扎特,肖邦,贝多芬这些大师的作品,代表着人类有史以来作为音乐表演和欣赏最高的价值意义,这些年轻的中国音乐人都在国内搞巡回演出,也说明国内这块土壤的丰厚。古典音乐在中国持续的这十几年或者更长一点时空也是这些音乐人的最好的学以致用的时机,他们有舞台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自我,重新表现经典,也有会欣赏他们的观众,这么完美的幸运,这个时间窗口也就是这么长的时间,如果珍惜把握好了,现在不要这个家,那个家的捧杀,扰乱他们中个别意志薄弱者,让他们好好沉淀成为真正大家。
李云迪事件网上说得太多了,什么私德,公德的,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么年轻的,路还长,看访谈也很会说话,青年才俊,当年高晓松不是也犯了一点事,年轻还可以付得到试错的成本,都撞进精英的门了,只是觉得有点遗憾,时势识英雄,这么好的音乐市场,目前就这么几位才俊.在舞台,但愿李云迪或许不久又会回来,那时候他对音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