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观察能力
焦虑和恐惧带来的不过是无穷的停摆,只有冷静下来,看淡限制与瓶颈,甚至借力发力,不把限制与瓶颈看作是要突破的东西,而是灵感来源本身,人就会豁达很多。赖声川曾经说过:“妥协”和“包容”之间只是一线之隔。
妥协也可以是一种“包容”的艺术。多年以后,我似乎明白了真正的创意,也许恰恰正是感知到“边框”的存在,然后,真正地感知,让心灵在此处自由驰骋。
赖声川也转述过吉美钦哲仁波切的一段话:“最伟大的创意就是在改造自己。大部分艺术家都只是在搅起或倒出一些习惯性的东西,并无新意。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的转化。”改变自己看世界,看人生,看事物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看待经验,习性动机的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看世界,于是,创意的智慧不断滋养。
很多人说,创意就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新点子,但是赖声川说:刻意追求新潮和新颖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创意。
判断创意的好坏不是外在的新旧,而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探索思维和形式的边界,创造出一种比原来更接近真理的东西。
赖声川的《创意学》里,总结出了两个关于观察的,也就是搜集创意原材料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去掉那些阻碍你产生创意的东西。很多人是靠着不断重复自己的好习惯来成功的,这个习惯来之不易,但是时间长了,好习惯又可能导致他的失败,因为习惯既可以让人迅速地得出自己的结论,直接抵达目标,也可以让人看不到这件事潜藏的那些新的可能性,甚至是危险。去掉了这些标签再看,我们对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没有透彻地观察过:他到底快不快乐?他有什么不能告诉你的东西?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又欠缺到了什么程度呢?
第二个练习,是建立观察的智慧。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和创意有关的智慧,也是既有对生命整体的感觉,或者说对人性的感觉,又能理解到具体的人和个别事物的独特性和关系的能力。创意追求的智慧,就是通过改变自己看世界、看人生、看事物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看世界,观察探寻到事物的原貌,看到事物发生和运作的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正是创意的种子,创作小说或者戏剧里的人物,你都不一定设定他的奇遇,只要建立一个性格和动机,他自己就会朝着那个结果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