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质》C2一个人真的天生有5万个概念么?1 稻草人策略与弹
在这一章,作者史蒂芬·平克试图通过讨论他的前同事,杰里·福多的理论来阐述自己对于思想、概念和语言的关系的观点。
这里作者主动说明了,在辩论之中,会有很多策略用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如诉诸权威,归因动机,或是借用社团来败坏名誉(俗话说,扣大帽子),但其中最广泛的就是稻草人策略。
稻草人策略之所以如此妙不可言,是因为它常常可以被花样翻新地使用。最常见的方法是“稻草人拳击比赛”:比赛中,人们用一个不堪一击的笨蛋来替代一个骁勇善战的劲敌。
思:(比如通过片面展示信息来矮化对手,用推向极端的方式使对方显得疯狂。这种方法似乎最为常见,因为大部分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可能根本无法分辨稻草人和真正的对手。用《让子弹飞》里的桥段,张麻子斩了黄四郎的替身,却让人们以为真的斩了黄四郎,进而勇气倍增。同理,望梅止渴可能也是类似的模型。
这里面似乎暗含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人们似是而非了解到的东西,真的有可能是事物本身么?鹅城的人真的见过黄四郎么?如果我们的对手都被简化为稻草人,我们的知识也是半吊子式的稻草人,那脑子中岂不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真实世界相关,但又非常不同。
通过片面的了解而得到的知识,或许就像稻草人一样,丑陋的部分可能多于实用的部分。如果我们把稻草人当真人,就会产生认知与现实的失调。当然,这种失调在黄四郎替身和望梅止渴的例子中,都是有利的。但也很容易想象,许许多多时候是有害的。
大部分常识介绍中,提到稻草人策略时都指的是这一个,但大多解释并不令人信服。如“稻草人谬误是一种错误的论证方式。在论辩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论题的立场以便能够更容易地攻击论敌,或者回避论敌较强的论证而攻击其较弱的论证。”出自《逻辑学大辞典》。定义本身将这种策略定义为一种谬误,显然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且应当避免的错误。不过本书作者怀疑“离开了它,人类智慧的生命是否还能延续下去”。有没有可能,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是“稻草人”级别的,如果这样,那还谈什么“歪曲”呢?只不过有些歪曲可能太显眼,太极端,让那些中庸的歪曲被当做了中立吧。)
第二种是“稻草人两部曲”:人们首先竖起一个稻草人,然后承认它实际上并没那么差,不过,人们为这个稻草人所打造的那些合理性实际上都是对它的致命批判的妥协。
思:(这里应该是翻译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指先承认其合理性,缓和矛盾烈度,再进行致命批判。在常见的成语中“笑里藏刀”和常见语句中的“虽然。。。但是”可能与之类似。不过作者并未详细解释。)
第三种是“献祭稻草人”,当人们对自己观点缺乏信心时,这种方法就被派上了用场:人们先为自己的理论设一个极端版本,然后让自己远离这个版本,借此证明自己观点的适度性。
这是葡萄酒经销商们经常使用的伎俩:他们在每个酒架上囤放一瓶价格昂贵的葡萄酒,他们知道缺乏安全感的买主往往倾向于价格的中间值域。因此,如果架子上摆放一瓶价值100美元的葡萄酒,他们就会选择30美元的;而如果酒架上最贵的是30美元的,他们则会为仅仅消费了10美元而感到心满意足。
(讨价还价也是类似的策略。先设立一个稻草人吓唬人,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开稻草人,这就引导了人们的选择。)
作者在这里提到稻草人策略,其实是为了说明接下来他要批判的三种理论就是他的“稻草人”,显然这里的稻草人已经不是贬义的概念了。这三个理论分别是福多的“极端天赋论”,“激进语用学”和“语言决定论”。内容在后面小节再展开
只有了解了一个东西的否定属性,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这里作者希望通过对三种理论的批判,用辩论的方式,从自己理论的否定出发而得到自己赞同的结论。他自己最终赞同的叫作“概念语义学”。
福多的理论被他成为“极端天赋论”,也就是本章的题目,福多主张人有5万个基本概念,且概念不可再细分。在他看来,词义就是不可再分的原子。Kill(杀死)的意思并非是cause to die(致使死亡),它就是“杀死”,仅此而已。
(这可能真的有些道理。如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时,同义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而随着我们语言能力提高,阅读量增加,会逐渐发现,这些近义词大多只是“近义”而已,很少有真正意义上完全相同的“同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大文学家的措辞能直指人心,而有些人说话就如隔靴搔痒的原因吧。准确地使用词意,精确地分辨词意,就是在强调词之间的不可替代,不可化约性。这个理论看似疯狂,但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福多最值得称颂的是,不管他主张的那些逻辑结论听起来有多么惊世骇俗,他始终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正如哲学家丹·丹尼特(Dan Denenett)所说:
大多数哲学家好比是一张旧床:你一旦跳上去,就会被深深地陷入到限定性条件、修正、规范、增补之中。而福多则不然,他像一张蹦蹦床:你跳上去,他会将你用力反弹回去,并向你提出更加苛刻、离谱的要求。如果我们当中一些人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的话,那要归功于福多的助跳。
(一张旧床的比喻非常精妙。一旦跳上去,就陷入限制、缺陷、补足和误解之中,让一套说法只能自说自话,在繁复的专业术语中丧失自我思考和从内部提出批判的能力。相比而言,有些思想虽然漏洞百出,并不周延,但一眼就能看到合理的成分,促使人们主动思考。就像很多小说,情节当然怪诞夸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其不合现实而否认作品,却因为那些夸张的部分陷入思考,产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