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1一2岁孩子(4)
第八章,做智慧的1一2岁孩子父母
无可替代的父亲
父亲和母亲都爱孩子,但二者性别角色与性格特征不同,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容易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而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游戏与孩子进行交流,更容易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父亲会经常鼓励孩子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孩子去探索,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从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父亲能带给孩子力量感和一份安全的依托。
爱我你就陪陪我
父亲参与育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陪伴。用行动来告诉孩子我有多爱你,而非用物质奖励来代替与孩子在一起。
一到两岁是孩子安全感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作为父亲的你,请一定不要缺席。
回家之后的十分钟最重要
如果爸爸一进门就和孩子互动,抱抱孩子,听听孩子的话,再跟孩子说说自己白天遇到的事儿,问问孩子今天都做了什么,虽然一到两岁的孩子还不能很清楚的表达,但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爸爸对自己的关爱,孩子会觉得非常开心幸福。
饭后睡前温情半小时
你也可以拿出睡前的半小时陪孩子一起读读故事书,这是爸爸们完全能做到的。给孩子读故事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与妈妈的温柔细腻相比,轻松搞笑的爸爸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共同体验。
3,不可回避的隔代育儿问题
隔代教养的弊
祖辈的溺爱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
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由于隔代亲和观念陈旧,祖辈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事事包办,处处代替,对孩子的需求更是有求必应,间接的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逐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了动手劳动的愿望,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小贴士
在隔代教育中,大家争议的焦点主要有:
喂养方式。
在饮食方面,祖父母大多迁就孩子的偏好,孩子易挑食偏食,养成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管教方式,
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严厉型和宽松型。严厉型的祖父母对孩子监督过度,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而宽松型的祖父母,对孩子过于放纵,一切包办,这也不利于孩子成功发展出独立性。
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
感恩祖辈付出
与祖辈达成教育一致
第九章,好习惯初养成
科学用餐,防止挑食
一到两岁孩子每天吃五六顿饭为宜。也就是说,除孩子与父母共同吃三次正餐之外,还应该给孩子两到三次加餐。
每餐孩子吃的东西要少给勤添,吃饱为宜,不宜吃的太多。如果孩子一次吃的太多,会产生胃胀等不舒服的感觉,这样孩子会对吃饭感到有压力,并出现拒食现象。
让孩子自己吃饭
孩子在一岁三个月到一岁半时,对自己拿勺吃饭颇有兴趣,也最容易学会自己吃饭。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他会失去兴趣,只想让大人喂。
父母可以先给孩子准备一套适合其身高的桌椅和孩子喜欢的一些餐具,这样孩子对自己进餐更有兴趣。
孩子开始学吃饭,还离不开成人的帮助。父母要多示范,还可多带孩子玩儿一些会运用到手腕的游戏,如铲沙子,增加手腕的灵活度。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用餐,增强孩子观察模仿的意愿,尽快学会使用汤匙进食。
给孩子提供独立进餐的食物时,要避免易噎着的食物,如整粒的葡萄、果仁等。对一些较大的面食,应事先切成小块儿,以使孩子安全进餐。父母可在地面、桌上铺些纸或布,减少清理的麻烦。
对孩子而言,自己吃饭不仅仅是吃而已,还是一件新奇,好玩的事。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弄脏地板,衣服而自己喂孩子吃饭,剥夺了孩子练习的机会。其实,让孩子学会自己进食,比桌椅、地面的清洁要来得重要。
杜绝一些不良喂养方式
拒绝零食,不拿吃饭做交易
有些父母为了弥补孩子主餐进食量的不足,本着吃一口是一口的原则,在非进餐时间以各种零食补充,这样孩子容易养成饮食不规律和乱吃零食的坏习惯。
大多数零食都含有添加剂,长期食用会影响身体健康;吃零食造成的饱腹感也会影响孩子在正餐时间的食欲。所以从开始就禁止零食是必须必要的,但完全避免所有零食也不太可能。父母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不影响正餐的时间,给孩子吃一点儿补充性的零食,如糕点,饼干等,但一定要限时限量限品种。平时也不要把零食放在孩子面前,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吃零食。
另外,在孩子拒绝吃饭时,一定不要用零食或其他方式贿赂孩子吃饭。经常性的贿赂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与父母讨价还价的不良习惯。
拒绝边吃边玩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坐下来吃饭,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也有的边讲故事边喂饭,还有的追着赶着喂饭。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的习惯。
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吃饭,如果给孩子提供合适的餐具。吃饭时关掉电视机,收好让孩子分心的玩具,尽量将饭菜烧得好看好吃等,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绝不能放任孩子不老实吃饭,更不能用玩促吃。
不要强迫孩子多吃饭
有些父母特别是祖辈,生怕孩子没吃饱,一旦孩子某餐饭量没有达到平时的水平,就会着急,一定要强迫孩子吃完。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大人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饭的情形。其实,孩子的食欲不是每餐都很好,有时吃的少些也是正常的。逼迫孩子吃饭,会让他对吃饭这件事情产生厌恶感。
少饮果汁多喝水,保证饮用奶制品的质量
果汁(非鲜榨)的主要成分是糖分和水,也可能会含有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添加剂。喝了太多果汁的孩子有可能发育不良,并导致腹泻,龋齿等。果汁里一旦含有危害孩子健康发育的添加剂或激素,还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
每天吃点水果并多喝水比只喝果汁要好得多。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水可以促进身体发育中的新陈代谢。
尽量为孩子提供鲜奶或保鲜奶,如果为孩子提供奶粉,一定要注意生产厂家及奶粉的质量。
2,养育作息规律好宝宝
睡眠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无法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对一到两岁的孩子来说,不光得保证早睡,而且每天最好有10一1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白天的睡眠习惯也很重要
对一到两岁的孩子来说,白天的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白天的活动量比较大,白天的睡眠能够帮助孩子恢复精力。
一岁半以后的孩子只需在中午安排一次午睡就可以了。经过多次训练,孩子就会形成在规定时间入睡的生物钟反应。午睡时间一到,他很快就会进入甜美的梦乡,一般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后才会醒来。得到充分睡眠的孩子心情会很愉快,大多不会有起床气。
养成固定的睡前习惯
养成一套固定的睡前习惯非常重要。比如睡前先喝奶,接着洗脸洗脚,再换纸尿裤,换睡衣,然后上床,关灯,讲故事,睡觉。每天都是这套程序,等孩子习惯了,只要一喝奶,他就知道要睡觉了,自己就会乖乖配合。
另外,可以让孩子带一些熟悉的,能让他产生安全感的东西一起睡觉,比如说喜欢的布娃娃,汽车等。
3,养育卫生好宝宝
父母的清洁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再帮孩子刷牙洗脸,饭前和孩子一起洗手,睡前再和孩子一起刷牙洗脸等,这些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并使孩子渐渐养成习惯。
口腔清洁
孩子两岁左右,大部分乳牙已经萌出。乳牙是重要的咀嚼器官,健康的乳牙能够帮助孩子将食物嚼得更细,从而有助于消化。同时,健康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正常发育。
如果孩子的乳牙出现龋齿或早掉,会导致恒牙萌出时间推迟,排列错位等问题,给孩子带来疼痛,甚至影响孩子面容。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牙齿保护,做好口腔清洁。
每次吃完东西以后,给孩子喝一点白开水,冲去残留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或是在早晚用纱布蘸凉开水,轻轻擦一擦孩子的牙齿就可以了。
孩子两岁左右,可以训练他饭后漱口,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父母应有意让孩子看到大人饭后漱口和早晚刷牙的动作,以便让孩子学习和模仿。
饭前便后洗手
孩子的手在一天中总是不停地摸这儿动那儿,不可避免地会沾染大量细菌。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吃什么东西都喜欢用手抓,如果便后不洗手或不洗手就拿东西吃,就会把粘附在手上的细菌随食物一起吃到肚子里,引起胃肠疾病,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大小便以后和吃饭前帮他们洗干净手,防止病从口入。
快乐洗澡
成人可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抚摸逗引,并配合有关的语言;也可以让孩子边洗边玩玩具,或是给孩子一块小毛巾捏弄着玩儿,使他觉得洗澡很有趣,也愿意配合成人的动作。
逐渐地,孩子会积极参加清洗,模仿成人擦肥皂,用手撩水在身上搓洗。洗好后不要急于将孩子抱出水,可以让他在水中玩一会儿,拍打水玩,让水发出声音,溅起水花,孩子会很开心,以后就会愿意洗澡。
如厕训练
很多父母对孩子大小便问题很敏感,很早就对其进行排便习惯训练,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孩子的发育有快有慢,因此,对排便习惯的训练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进行。
小贴士,什么时候开始如厕训练
英国的马克顿劳博士有关孩子排便训练的研究表明,孩子大小便训练的效果与训练开始的时间并无太大关系。当下面几个条件都具备时,即可开始大小便训练了。
排便有规律,大便柔软。
能把裤子拉上拉下。
模仿别人上厕所的习惯。
排便的时候有反应,如会哼哼唧唧,蹲下或告诉父母。
会说表示小便或大便的话,如尿尿、臭臭等。
能够执行简单的指令,如“把玩具给我”。
尿布湿了或脏了之后,会把尿布拉开,或跑过来告诉父母尿布脏了。
能爬到儿童马桶或成人马桶上。
尿湿尿布的时间间隔变长,至少三小时。
会研究自己的身体器官。
在决定如厕训练之前,最好对照一下基本清单,看看孩子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要等到孩子真正准备好再开始训练。这样,整个训练过程对父母和孩子来说,才不会艰难而痛苦。
掌握孩子大小便规律
一岁以后,孩子每天小便十次左右,大便次数一般为每天一到两次,有的孩子两天一次。如果很规律,大便形状也正常,父母不必过虑,这属正常现象。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要用孩子听得懂的简单语言,教孩子用语言表达上厕所的需求,以及教他如何上厕所。每天可以有两个小时不给孩子穿尿布,让孩子自己走到便盆儿处排便。另外,要训练孩子自己脱内裤排便的习惯。
不强迫如厕训练
孩子控制尿便的神经与肌肉,通常在18到24个月才会发育成熟。在此之前,刻意训练孩子尿便,往往效果不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与抗拒行为。
第十章,你问我答
孩子喜欢和大人对着干怎么办?
当这一现象出现时,父母应该感到欣喜,因为这说明你的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开始。
对于孩子过分的抗拒行为,父母可采取忽视的态度,淡化孩子的强烈反应;或者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采用回避等方式,忽略孩子无理的行为,使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反抗毫无意义,从而逐渐消退自己的抗拒行为。
为什么孩子特别喜欢丢东西?
每一个健康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会用自己双手反复探索并体验外在世界的本能。类似的行为,如喜欢撕纸、玩水,玩沙子等,都是宝宝与环境的真实连接。
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自己双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的关系,发现外在世界,并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只要不是威胁安全的问题,你不必马上制止宝宝扔的动作,也可以选择适当忽略,给他一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一到两岁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点任性,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表现为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或开始尚能坚持原则,但在孩子的一再吵闹下,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助长了孩子的暴躁脾气。
一些父母被孩子烦得自己也大发脾气,结果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
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尚不够好,意志力比较薄弱。
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很难通过语言和父母沟通,往往只能通过发脾气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孩子身体有不舒适时,也可能发脾气。
给父母的建议:
要改变孩子乱发脾气的毛病,最根本的一点是父母应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既不可一味迁就,也不可以暴制暴。应切实了解孩子的情感和要求,该满足的要满足,不该满足的要坚决拒绝。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学会用巧妙的方法引导他。
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
暂时回避。
如何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
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要积极回应孩子。
当孩子用好的交往方式表达出愿望时,父母要及时,认真地作出回应,用微笑的表情,温柔的抚摸表示对他的注意,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真的很欣赏自己的这种行为。
对消极方式的冷处理。
若孩子是采用哭闹等消极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一定不要理他。几次之后,孩子知道再怎么闹也是没有用的,他就会自己放弃哭闹的手段。
父母对于无理取闹要有一致的态度和做法。
在孩子闹过之后,父母要坚决地、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他的这些行为,无理取闹根本不能成为吸引爸爸妈妈注意的好方式。
孩子有恐惧心理怎么克服?
一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遭受意外伤害,对孩子照顾得分外精细,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殊不知,这样做减少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不要因为孩子害怕某些事物而惩罚或嘲笑他,在孩子克服恐惧时,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不要对孩子的恐惧做出过度的反应,以免孩子在父母的惶恐行为面前变得更加惊恐不安,加剧自己的恐惧感。
要不要上早教班?
提起早教这个词,大部分父母会马上联想到早教机构,仿佛早教只能在早教机构中进行。其实,早期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生活即教育,宝宝出生后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视为早教的一部分。只要是能促进宝宝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早教。所以,爸爸妈妈如果有能力自己通过一定的运动,活动和游戏给予孩子这些方面的引导,为孩子创造早期成长所需的丰富环境,早教就并不需要靠上早教班来实现。
早教越多越好吗?
实际上,早教应符合宝宝的发展特点,早教的方式和强度都应适当。有研究指出,太早让宝宝接受太多学习任务,且目的性太强的话,很可能会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及将来的长期发展都很关键。
父母应更加关心宝宝的身心健康,给予他爱和自由的环境,关心他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为他营造一个均衡发展的空间,帮助他健全独立、自信、快乐的品格,而不是仅仅关心他在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