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患心理疾病
我见过很多个案,很多孩子,很多父母,凡是子女患心理疾病的家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家庭教育不当。尤其近年来的一些个案更是如此,孩子对父母的憎恨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父母的溺爱,但是几乎百分之百的父母会问我:“万老师,什么是溺爱啊?我没觉得我溺爱孩子呀。”
在知乎看到一个幼儿园老师的遭遇——班里的小女孩闹情绪,在地上打滚怎么也不上台,老师正在安抚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冲上来说:“你不要让我的女儿哭,她一哭就会吐。”然后老师只好识趣地走开,过了一会,孩子的家长抱着女儿来到老师面前:“我的女儿叫我来打你的,我们是来打你的。”然后做出打人的动作……家长当然不会认为自己在溺爱孩子,因为家长视这一切理所当然,怎么可能会有反省的能力?
后来老师又遇到这一家人,孩子的姑姑说:“宝宝你看那是你的老师”,结果虽然老师跟他们主动打招呼了,但是孩子没理老师,然后妈妈——在一旁看着手机,连头也不抬地跟老师说:“她今天不会理你的,因为你让她不高兴了,你把她弄哭了,她会记仇的。”
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仅仅是素质低下,仅仅是智商不足而已,但是无智的爱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妈妈没有成为孩子的榜样,而是成为孩子的走狗——这样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实情,孩子让你打谁,你就打谁,这跟走狗有什么分别?
爱一个人不是成为他的走狗,而是教会他做人。
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以为这样的爱护能充分表现出“我是你妈”这个事实真相,这样的父母几乎都对自己的父母非常不满,甚至是怨恨,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在童年时期对“完美妈妈”的幻觉,所以当自己终于成为妈妈的时候,自己就努力地试图成为“完美妈妈”,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完美,他们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基于是非对错的判断仅仅取决于——“你有没有让我开心?”,“不论对错,你是否支持了我?”、“让我不舒服的人最讨厌!”……也就是说他们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跟那个向老师发脾气的小朋友一样,单纯地依靠感官感受。
所以他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只要求一件事:舒服。
舒服是与教育正好是截然相反的,教育必然会带来某种程度的不舒服——孩子如果行为正确、良好,是不需要教育的,只有孩子做错了事情,需要改善,才会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带来不舒服感是正常现象。
有一种非常完美主义的教育理念,觉得孩子就应该快快乐乐地长大,舒舒服服地长大,不应当承受任何压力,这其实是典型的彼得潘综合症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教育不完全是舒服的。就算是一个极有天份儿童,想要成就他的人生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而这种严格的训练足以让一个有绘画天份的孩子不想拿画笔,让有音乐天份的孩子不想弹钢琴,这就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是“完美妈妈”无法接受这件事,她们希望教育是舒服的,但“希望”是幻觉,而且人类的痛苦正是来自于这个幻觉,当一个人没有“希望”所塑造的梦境在心里沉积时,这个人就不会有因为希望和现实之间过大的差距,而产生的挫败感,也必然不会有痛苦。而且当一个人对某事怀有“希望”的时候,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无法按正确的方式做人做事。
并且事实上,希望孩子能“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长大——这其实是绝大多数父母内心当中,以自己成长环境的不满意,抱怨、抗拒为基础的所产生的弥补式渴望,这种渴望往往阻碍了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
一个人的成长,必然要遭遇到批评、打压、要求、甚至是惩戒,在各种压力下,一个人才能被训练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宠物,不是“熊孩子”,而且作为父母必须要明白的是,你的任务就是要训练你的孩子能够适应人类的基本生活,所以尊重身边的人,不能放纵情绪,是一个人区别于宠物而成为人类的基本技能,这个世界的基本事实就是“没有人会宠着你”,父母有责任早早让一个孩子明白这件事。
就拿上文这个孩子来说吧,她从妈妈身上只学会了一件事——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哄我,不哄我的就是坏人,我就可以让我妈打她,我就可以不理她,只有我妈是好人,只有我妈爱我。
遗憾的是这是“自恋”,妈妈亲自把女儿推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陷阱。
OK,你是证明了你爱她,但是你的孩子的情绪处理模式会是什么样呢?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思维模式会变为——“我就是老大,谁都得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我就应该发脾气,我发了脾气,就应该有人来哄我,如果这个人没来哄我,他就是个坏人,我就可以让我妈打他,如果我妈不能打他,我妈就是无能的人,是个蠢货!”——说实话,人在“父母皆祸害”群体里比比皆是。这就是她的思维方式,而且可怕的是她这一生中永远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难以改变。
而且她不只是对父母这样,对人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甚至于对工作单位的领导也是如此,对丈夫或妻子是这样,对公婆或岳父母也是如此……我就想问,这样的人有多少人会讨厌她?她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会厌弃她?她的人生将是何等的孤独?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愚蠢地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甚至以为长大了自然就会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自然”变好的,变好都需要走过痛苦的修正的道路。
一个妈妈能蠢到跟老师说“她不会理你的,因为你让她不高兴了”,实在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妈妈甚至都没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能让她永远高兴,也没有人有义务让她高兴,尤其你的老师,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她的职责就是让你没被教育好的孩子不高兴,而且这其实都不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是老师承担了父母应尽的义务,但却又被父母抱怨。
如果有一天这个孩子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没有人有义务让她高兴,她怎么能有生存下去的勇气?怎么能接受事实?她会不会恨这个愚蠢的妈妈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告诉她?她会不会痛不欲生?会不会挫败?抑郁?甚至自杀?
我见过很多年轻一代都会跟我说:“万老师我特别恨我妈,为什么她不早一点教会我处理这些事情?他们太宠我了,什么都不让我干,什么都不让我参与,他们如果早一点给我训练,我就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样的人大多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未来三十年,中国的心理疾病一定会出现井喷,原因没有别的,就是愚蠢的父母教出了太多一定会患心理疾病的孩子。而我们新一代的父母依然没有反省,反而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加加倍地疼爱孩子……
有一个女孩跟我说,“万老师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被孤立过。”
我问她:“为什么?”
她答不出来,因为她也不记得自己做过了什么,只记得大家都不理她,不跟她玩,后来到了初中慢慢好起来,她的小学同学才告诉她,当年的她非常令人讨厌,特别自私,但是她自己并不觉得。
然后她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她特别讨厌她的奶奶,因为她奶奶把她养大,到她上小学的时候,她甚至不能系鞋带,奶奶对她的照顾非常周到,在她的心里,她的奶奶就是侍候她的仆人,一个奴隶而已,那么无能,那么能忍耐,谁都可以冲她发脾气,谁都对她不满意,瞧不起她。
这个无能的老太太一直陪伴着她,侍候着她,而她在心里却深刻地鄙视她。
然后重要的是她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学校和工作中,她非常讨厌、鄙视那些对她好的人,越是对她好的人,她越是瞧不起,谁对她好,她就瞧不起谁……跟对她奶奶的态度一模一样。而她的妈妈从来没有教她要尊重爷爷奶奶,只是不断地抱怨,无论老太太怎么侍候这一家人,结果都是无止境地抱怨,而这个女孩从妈妈身上学会的就是鄙视那个付出的人。
所以事实上在她在小学的时候,谁对她好,她就鄙视人家,慢慢对她好的人因为她的这种态度而远离她,而她想要巴结的人又不理她,于是大家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彻底孤立了她。
在这样的状况下,这个人想要幸福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她不会感恩那些对她好的人,只会巴结那些虐待她的人。所以当我告诉她:“如果你不改,你这一生注定会遇到渣男!”
她说:“是的,万老师我知道,我刚跟男朋友分手,而他对我特别好,他对我越好,我越讨厌他,我控制不住地讨厌他,我喜欢的暗恋的人都不理我,根本就不把我放在眼里。”
而她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就是那么爱她的奶奶被她厌弃。这种情感处理方式完全是下意识的,根本不需要思考的,而这种下意识的处理方式,就是父母和其他养育者共同训练出来的结果,这个女孩就是从妈妈身上学会了,如何抱怨和抛弃那些爱她,为她付出的人。
还有一个男孩,在部队训练的时候,班长一直很厉害,然后有一次他犯了错误,却突然对他很温柔,他觉得非常感动,就开始哭,班长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来,也不好意思说出来,觉得太丢人了,但班长看他一直哭个没完,就急了,一再地问他为什么,他也没说,后来这事被报给连长,连长以为他有委屈,也问他为什么,他也没说,他内心读白居然是“这是我自己的事,跟你们没关系,你们就别问了……”,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军队,在军队训练中没有什么事是“自己的事”,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然后他发扬了刘胡兰精神,誓死不说,结果连长怒了——滚!
这男孩就抱着枪,然后躺在地上,从连长这里真的就一直滚回班级所在的训练场地。我听着他的描述惊呆了,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成年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们总是问总是问,我就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我就不想说,然后我就生气了,所以他让我滚,我就滚,我就想你既然让我生气,那我就气死你!”
这件事如果当成一个故事讲,大家都会爆笑不已,但是在真实事件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愤怒,最后他被退回原籍,而即便他被退回原籍,他也没明白为什么,家里人也不明白,仅仅以为是抑郁症的原因,事实上他这种执拗,这种完全不能服从权威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处理的模式,都注定他不适合当兵,军人就必须要服从命令,这是军人的基本能力,想要抗上,就别当兵!
而他从小到大,他的父母只要一批评他,他就会愤怒,发脾气,因为这戳破了他的自恋,让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好,而遗憾的是只要他一发脾气,他的父母就会妥协。所以他就养成了这样的处理问题的习惯——你让我滚,我就滚,我气死你!问题是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父亲会因此而哄他,对他妥协,但是连长不会,连长只会让他退回原籍。
退回原籍会改变他的情绪处理方式吗?不可能,这是他从小训练出来的结果,只能父母受着,可惜的是他的父母依然保持着只要他一发火,父母就妥协的状态。
用《白鹿原》里白稼轩的话说:“你自己生下的,自己不受着?!”
小的时候父母训练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他一生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小的时候父母训练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他一生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
如果一个人从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开始,他就一直用不当的方式来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种模式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化的神经通路,改变这个通路就会改变命运,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对于自恋型人格来说。
有些父母不但不告诉孩子,还滋养纵容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陷入自恋,以为自己是天王老子,天下底下所有人都应当哄着他,满足他的愿望,结果他在人类社会将会遇到多少冷板凳?多少孤立?多少挫败?多少“退回原籍”?在所有这些现实存在的打击与“我是天王老子!”“你们早晚都会来哄我”巨大落差中,他怎么可能不崩溃?怎么可能不抑郁?
所以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与这个世界,与人类有严重的隔离感。问题是你都觉得自己是“天王老子”了,谁会跟你不隔离呢?谁能接受一个“天王老子”呢?
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跟我说:“万老师我是资深的抑郁症患者,我想说抑郁症患者已经对自己的评价特别低了,如果再继续反省自己的错误,那不是自我评价更低吗?”
这话看上去没错,事实上抑郁症患者对自己虽然评价低,但是自我期许特别高——你敢说“天王老子”不高?小心“天王老子”毙了你!
而这种自我期许,在现在的中国,大多来自于从幼年时代培养的自恋——我是全能的——这种特别高的期许,在遭遇了现实中无法逃避的挫败感的袭击之后,抑郁症患者才会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问题。事实上他们需要的就是打破“我是全能的”自恋,打破“我是天王老子”的自恋,然后才有机会慢慢成长起来。
而这种“我是全能”的幻觉正是来自于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我怕我的老师——但我妈可以替我打我的老师——是我妈就得听我的——结论就是我什么都能干,谁都得听我的,不听我的,我就告诉我妈,让我妈揍他!
前一段时间一个初中老师跟我说,他的同行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不听话,打了孩子的屁股,结果被家长报到教育局,然后调到偏远的山区,最后老师自杀……
教育口内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于是他和其他的老师商量以后孩子犯错了,要不要管教他们?
前两年跟一帮初中老师一起吃饭,听他们说起现在的学校——老师不敢管学生,你在课堂上管了学生,放了学,学生纠集一帮人把老师就给揍一顿。有的人甚至在学校里就把老师给揍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学生在班级里发疯,把桌子,椅子全推倒,然后愤怒的情绪无处宣泄,拿起板凳砸老师,幸好是男老师,体格强健,要是女老师真跟他耗不起,然后他看板凳被老师接住住,于是就试图搬桌子砸老师,试了好几次,越试越愤怒,因为他实在无法接受桌子怎么这么沉,根本搬不动,并不象想像里那样,一生气什么都能举起来……
如果父母把孩子养成这种超级自恋型的人格,并且老师又不敢管孩子,因为管了孩子,这些患彼得潘综合症的父母就会暴怒,就会攻击老师……说实话,我也想不出老师必须要替父母教育好孩子的理由!
我为了教好你的孩子,为了训练你的孩子让他成长,而你却来打击报复我?我白痴啊?我干嘛还要管?
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形成,父母一开始纵容,后来管不了,老师不敢管,从幼儿园开始,老师管孩子就要挨揍,最后只能流向社会,由社会来管,所谓由社会来管就是遭遇痛苦的生活,社会管不了,只好由法律来管,当然有些人不会由法律来管,绝大多数人只会出现心理疾病,由心理咨询来协助解决,或进入精神病院,由精神科医生来处理。
前一段时间有人问我投资什么项目好。
“精神病院啊”我说
“为什么?”
因为中国愚蠢的父母越来越多,错误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不断地纵容孩子“类动物”行为,必然导致未来中国人的心理疾病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幸运的是这些心理疾病的患者最先折磨的是他们的父母,而且也只有父母会受他们的折磨,因为老板会排斥、开除他们,配偶可以离婚,但是父母永远无法离开他们,这也是父母为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所必须要负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