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评析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修身是为人处世第一要义。儒家思想强调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先要修身。只有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素书》将”道、德、仁、义、礼“作为人生大格局的组成部分,并认为这五种品质缺一不可。
个人修养的提升过程实际是”修心“的过程,即心的建设,这是自我改造的开始。美德不会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它需要逐步培养。大人物都出自自我训练,从没有一个是生下来就胸怀大志,正直高尚,因此,要从领会”道、德、仁、义、礼“开始,一点点地积累,一点点地培养,最后实现人生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改造。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个境界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依据自身本性而为,完全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功利境界的人,对于人生的理解比自然境界的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会努力奋进。但他们是以”功利“为行为的出发点,他们的动机是想获取更好的收益。这两种境界很容易达到,但之后的道德和天地境界,便非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中除了“我”,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着眼点是在公而不在私。古今贤人和英雄便是达到道德境界的人。
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来说,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四种境界间的差异显而易见,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能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福利,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们见识的世界也不同。
说得简单一些,境界不同即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人处理各种问题的依据,能赋予人力量去采取行动。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思想修养。很难想象一个推崇个人利益的人会为组织的发展捐献个人的全部财产。同样,一个具有很高修养的人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因为有较高的觉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们才能不仅仅为了私利行事,而且能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事物。
道、德、仁、义、礼,本质上是一个原始本体的五个范畴之外化,无论是三教还是其他用于治国兴邦的思想体系,无不将道德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渐丧失先天的淳朴与自然,矫情和伪饰成了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的时候,就呼吁要用正义,当正义感也丧失殆尽之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因势的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说法和解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