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叙

《亲密关系》与内省

2019-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銘櫆
《亲密关系》与内省

有幸结缘于此书,依然要感谢樊登老师的推荐,真是功德无量。回望于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开始听樊登老师讲《谷物大脑》的时候,当时就改变了对饮食的认知。再后来的看待生活所遇事物的ABC理论等等一系列的书籍,真正的让自己不断地在刷新很多旧念。直到这本《亲密关系》,又是解决了我与妻子之间面临的一些本源问题,我开始自省,深深的自省。我一直认为婚姻是一门学科,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当掌握了足够多的这门学科知识的时候,也就能避免很多彼此间因琐事而产生的折磨与痛苦。毕竟,望根源来看,任何一对能结为夫妻的人,初衷都是希望为爱而延展的。不是将就,不是折磨,一定是相互抚慰而共同成长的。

于此,我结婚一年多,跟妻子的相处多时都是心情愉悦的,性情互补的。我们彼此在相处的同时可以扮演朋友、知己。跨越于夫妻关系的很多知心角色。但生活中肯定也有避免不了的那种琐碎拌嘴,不过这些小事都是瞬时而过的。至此,我们结婚到现在大吵的架也就两次,这两次,在我现在看来,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两次情绪上的折磨,让我们在婚姻关系上能更好的成长了,按照我和妻子达成的共识,我们吵架可以,但是事后要挖出问题的根源,以后不要再因为同种类的事情再吵。这样,虽然生活中每天都有新的问题面对,但我们彼此间也在减少新的问题。

我刚才说过,至此,我和妻子的大吵有两次,而且都是有意义的,虽然当时彼此都很痛苦。不过,凡是想得到一片晴润的天地都要承受破茧化蝶的挣扎嘛。

第一次,我们刚结婚三天左右,我甩门而出,她哭着追逐,彼此相怒而视,又愤恨指责。那个时刻,两个人绝望的心应该都沉到了脚底。应该都想过,这才结婚三天,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我当晚就去找了以往的朋友,一同来到了一贯的烤肉摊,喝了酒,撸了肉,叹息万分,与朋友分享了很久,朋友也安慰了我至半夜。那一晚,我没回家,往了自己以前独住的房间。回想起来,有一些话,朋友说的真好:“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决定,不要在生气的时候与妻子讲理论,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回去。”

翌日早晨,定静,思索。其实很难,但内心有声音在引路,学习是最好的解决路子,我们都没有学过婚姻这门课就结婚了,所以当下这份痛苦体验有可能是必然发生的,因为我没有掌握婚姻这项能力。翻开手机,查询一些两性关系的音频。真的也是幸运,当即就找到一位老师的分享。听罢,豁然大开。从她自己的故事开始分享:

她怀孕的月份中,一次傍晚,只是一个人在家,很饿,做饭又无力,此刻,丈夫回家,也没有多余的慰问就干自己的事情去了。看着报纸,坐在沙发上。这时,她哭了,愈哭,愈是撕心,她心里想:我这么辛苦怀着孕,这么饿的独自在家中,你做一个丈夫的回来一句抚慰的话都没有。你会不会问问我饿不饿?你会不会问问我现在好吗?心情怎么样?需要什么可做的吗?只是回来往沙发上一坐就开始抱着报纸事不关己的样子。她失落,她绝望,她对他此刻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是她的丈夫呢?一头雾水,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此前的一幕引发了一场无题的吵架。妻子有她的需求,没有表达。丈夫有他的惯性,没有回应。两根线交叉,随机的一个点,崩盘。

事后,这位妻子开始学习大量的婚姻关系与心理学,慢慢找出了事情的原因,从此他们生活的很美满幸福,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他们现在结婚八年了,依然跟初恋时的感觉一样。那件事情所产生的问题根源是这样的:妻子的原生家庭都是被问候的,从小到大,她只要一回家,不用吭声,她的妈妈都会去关心她的一切,吃了没呀?渴不渴?妈妈把一切她所需要或不需要的都能体贴到位。就是不用表达需求,也会得到家人的所有问暖。

丈夫的原生家庭都是需要表达的,从小到大,他只要回家,需求不说出来,家里人就不会过问,例如,吃饭的事,是需要说出来的,不说,父母也就自然的认为你不饿,也就不过问了,所有问题都是需要靠表达出来的,父母才会给回馈。两个原生家庭家人的相处模式不同,导致两个人在婚后相处时表达爱的方式肯定也不同,且蔓延到很多事情上。一个认为一定要说出来你才爱我,一个认为不用说出来我依然爱你,那这必然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我把这个故事当时就吸收了,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和我妻子的生活方式。我们家庭的模式与她们家庭的模式。我发现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把我婚前一个人生活时的模式照搬到了婚后,那这样肯定是不适应的。我把我家庭生活的模式照搬到了现在,那肯定也是不合适的。当下就意识到了这个原因,随即找到妻子与她分享,沟通。当彼此都认识到各自家庭的更多习性根源之后,相互做了谦让,和解。我们毕竟彼此都是被各自原生家庭所铸就的模型,能意识到也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需要更长的路去相互牵带。

第二次,也就是听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的前两天。与妻子几句话没沟通好,这回没有甩门,而是甩脸走人,愤怒在我体内徘徊了两天,所有愤恨的情绪覆盖了我当下所要努力的所有动力。依然找了朋友外出一天,倾诉、排泄、大吃大喝,看是洒脱,其实内心空浮。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划不来,因为我是视时间如金钱的人,本计划那两天是要结一本书的,这可好,只能推后了,而且那两天工作上又有新的挑战,真是损兵折将毫不夸张。书没有按时结完,工作也没有好的心情胜任。事后跟妻子对峙了经过,她的情境和我同样,家庭本是港湾,本来她上班一天就很累,想到回家后还要面对凝重的气氛与空冷的房间,真是心力交瘁到极致。我们彼此的收获是什么呢?只有一群恶魔的嘴脸。所以之后,我给我的备忘录写下一句时刻提醒自己的话:“不要跟家人生气,因为家里都是爱自己的人。”

记下这句话也是因为读完这本书自我内省以后,内发而写的。书中的核心内容告诉我们:“夫妻间所共处的一切,都是在疗愈彼此童年时与各自父母相处时所刻下的所有伤痛。可见,婚后相处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因为我们要面对各自潜意识里的伤痛,谁又愿直视自己的伤疤呢?那时我们都小,真的是无力与脆弱,只能将自认的伤害埋在潜意识里。为什么是自认呢?因为父母教育我们的同时会夹带很多情绪,让我们自认为父母那个时候是不爱自己的。例如父母的打骂或各种管教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塑造成一个良好的人,同时依然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会误认为是一种伤害而吸收至潜意识里,长大后投射到与自己的人际关系里。吵架,是最简单的一种逃避面对自我伤痛的一种模式。”若双方都不明这种问题本源,折磨肯定长远,而且还是爱人的折磨。

现在让我更加明白了世传的一个特错观点:“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并不是良药,而会伪装。随后会以其他形式将伤痛再显现出来,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阅完此书后,我极力的回想了我在原生家庭的整个生长过程。与爸爸的相处模式,与妈妈的相处模式,与姐姐的相处模式,一幕幕能记得或模糊的事情都一一调动出来。整合、比较,虽然大多数的事情都忘记了,但也找到了这次问题的根源。最后我发现我把爸爸从小对我的担心与期望,此时我强加在了我妻子的身上。当我意识到这点之后,我主动找妻子和解,述说,沟通。我们都不用提这次吵架的原因就把这次折磨经历解决的很完美。

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有个心愿,有一个漂亮的山地自行车去上学,因为学习不好,也没能所愿,被爸爸告知,心思要花在学习上,表面是浮夸。一直骑一个家里的破烂自行车,开始确实觉得很没面子,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但那份自认为的伤痛被压抑了。

小时候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跟现在的孩子一样,蔬菜是最难吃的物种了,被爸爸逼着把菜吃完,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如今铸就了我不挑食的好习惯,妻子的家人都夸赞连连。是好事吗?我不知道。但当时那份自认为的伤痛肯定也是被压抑了。

小时候看电视,家里不让看古装片,不让看打斗片,因为爸爸觉得没营养,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如今妻子看的古装片我没有任何兴趣,内化了爸爸的意愿。是好事吗?我也不知道。但是,那份自认为的伤痛肯定也被压抑了。

毕业后,工作了,为爸爸买了一双皮鞋,过了几日因为某件事情产生矛盾,具体什么事情我真忘了,怎么回想都记不起来,也可能这是我的人格习惯吧,把所有伤痛的事情埋下去,在土里。爸爸说:“你给我买的东西我一点都不喜欢,多余。”那个腔调犹如一枪打在墙上,剧烈声响的同时有一个深深的坑。但事后平静下来,他会有羞愧的态度,献媚的问候,好似一切被风吹走一般,无踪迹可寻,事后这种氛围也是我原生家庭表达爱的方式。

从小到大父母都是爱自己的,而且给足了自己很大空间去生活,去追求,且不干涉,我也觉得很幸运。只是因为跟妻子的这次矛盾和书上的指引,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从前在家庭被教育的经历。用作者的话说:“父母所做的都是爱我们的,只是当时他们教育我们的方式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是不爱我们的。且吸收进了我们的潜意识,然后成人之后与自己的伴侣面前再显现出来。”

摘抄一段书中原话: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一件事情可能会让我认为父亲不爱我。既然我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极有权利的人物,我可能会因此推论,所有男性权威人物都不会爱我。然后,我可能会一辈子都害怕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人。恐惧让人无法自由的发挥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辈子都害怕这些人,那我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失败者。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朋友、住什么样的地方,以及许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们开什么样的车。你可能觉得很难相信,被父亲打骂的单一事件,竟然会让我产生这种软弱的信念,造成这么低落的自我价值感。事实上我也同意,如同之前所说,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心念茁壮成长。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作者说的健康的方式中也包含爱的方式。现在我终于明白许巍的歌中经常传唱出的“爱”字是哪般含义了,它已经跨越了情的范围了。是真正伟大的“爱”。真正的“爱”能解融一切。

真正的爱能“投射”出真正的爱,我们需要肯定荣格所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情,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正念的轮回,这样才不会折磨自己。

最近领悟一个新的心境,我为何要认为人生必须是淹没在苦海呢?我可以把它锻造成一场甘甜的。我又为何要认为婚姻是众人所认为的那样呢?我可以把它塑造成一场灵魂相视的。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面对更新式的各种问题,但我已经知道这是我所必须面对而又要解决的。刚好昨天又听到吴伯凡老师所讲的理论: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而不是要“消极的乐观主义者。”

最后,以书中的理论来做结尾:“我们平常人都认为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来努力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当中的某个人做的再好也只能发挥50%的功效。”

《亲密关系》与内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