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恐惧”,明“成长”

2016-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爽Terry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和恐惧打交道,或战胜、或妥协、或退让;战胜者可以昂着骄傲的头颅、跨过恐惧的尸骸、继续自己的征途;妥协与退让者,只得畏缩着、继续四处寻找前进的道路。所以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莫不是战胜恐惧的胜利史。

每个人在出生时,当离开母体温暖的羊水,就害怕的哭个不停,直至得到母乳的安抚方才能安心的睡去;所以,可以说我们是充满恐惧的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恐惧算是我们出生后最初有深切体会的情感。

随着我们的成长,这最初最深的情感不停地、变着花样的陪伴着我们成长。虽然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对象不同,但是我们恐惧后的反应却十分相似:或哭、或怒、或惊;有些短暂、有些深刻,有些一次就可破除、有些一生无法摆脱……这其中,影响最深远、最难摆脱的,据说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有幸听到印度吠陀吠檀多派一位法国大师密那·阿尔法萨(Blanche Rachel Mirra Alfassa)对于死亡恐惧、以及克服它的方法的讲解(文字由徐梵澄大师翻译)。她认为,一切恐惧中最难以克服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于是才会希望寻求各种不死的方法。这些人,无形中已经承认了“死”是必然存在的,所以需要靠“不死”去战胜“死”。

这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生就有死,如果没有死,又何来有生?所以佛家所说的“无生”,其实亦是“无死”,因为这整枚硬币都不见了。但既然生命都是从一个“生”字从无到有,那么又该如何去追求那从有到无的境界?是不是到了那个境界,就已经不再有生、也不再有死?那个境界真的存在么?

“世界是你心中的明镜”,我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往往是自己的内心映射。所以同一个世界,有的人觉得分外美好,有的人觉得惨无人道,无非是他们的心态所致。当我们觉得恐惧的时候,就是恐惧的对象在对你进行侵略,于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起武器去防御和抵抗,甚至主动去攻击。这整个过程未必都如大兵压境、天崩地裂一样触目惊心,很可能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自然到难以觉察。

最常见的例子不外乎两个人之间的争执:一人看到另一人的言行觉得不爽(其实是内心某个方面觉察到了恐惧),于是就要求对方改变(其实是在抵抗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另一人往往本能的抵抗(其实同样是在抗拒自己的恐惧,对改变后未知结果的恐惧)。于是乎,两人面红耳赤、争论不下,最终不欢而散(至少一方临时表示妥协于退让,但内心并未接受)。

“心能转境,境亦能转心”。当身处安静和谐、鸟语花香的环境中,人也确实会觉得轻松自在一些(不然现在就不会有那么多公司让员工去荒郊野外做什么拓展训练了);而狭小封闭的办公空间,自然会让人觉得压抑沉闷(富士康的流水线估计人均只有1平米的空间)。每当面对外界刺激,发现自己情绪波动之时,是否能够觉察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这恐惧的根源何来,就是十分重要的修行了。到达这里,也就真正踏上了内心成长的旅途。

成长之旅道阻且长,若能觅得良伴携手而行,则甚幸。

感谢“恐惧”伴我“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