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十三)
埃克哈特托利在《新世界》写到:
每一刻都只是在当下,它不会在过去和未来。而在每一刻中,内容所展现出来了形式。所谓与本然一致,就是说,我们的内容在与当下发生的事情有一个“不抗拒”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在心理上为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只是让它存在。
这段文字理解起来简单,但做到不容易。我们进入不了当下,在于我们有记忆,经验,教条,评判,世俗的标准。
当孩子说,为什么要听你的?我在思考如何回答。其实思考就是在搜寻记忆,而不是用当下的如是回答。
有的父母说:因为我说的是对的,那么你怎么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这个对的标准又来自那里;有的父母说: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为了你好。但是打着为你好,批评孩子的有很多。如果批评是爱,那么对着镜子批评自己试试。
当孩子连续说多遍的时候,父母的声音开始提高,说明内心有了愤怒,愤怒的本意就是掌控。而对于孩子他也会愤怒,但不会用愤怒回应愤怒,从他的角度来说,他是弱小的,需要依赖父母生活。但这个情绪一直都在,也需要释放,愤怒转化为拖延,郁闷,任性,呕气,撒泼,叛逆释放。这些都不是正确的释放愤怒方式,久而久之,会内化成自己的方式,形成释放愤怒的铭印,所以情绪不断的重复。
有朋友会问,你是如何回答的?首先要跳出这个问题才会知道答案。就是说,你要反思在以往和孩子之间如何相处,有没有做到倾听,耐心的陪伴,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做到这些,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他也会尊重你的选择,关系是相互的。
停下车,节前有点忙碌,忙碌更能检验是否对当下的觉知。打开车门,整盒葡萄倒在了地上,散落在车轮间,葡萄从茎上掉了下来,底下的已经压碎。我感知到情绪的浮起,却没有随着这股情绪,让念头停留在此时此刻。只是看着,弯下腰清理,没有找到袋子,一次次的去垃圾桶扔掉。
整个过程,内心是平静的,思考什么是空性?。葡萄落下没有任何性质,如果有了“我真笨”的念头,那么这件事就有了性质。你的情绪会随着你附加的性质有了情绪。当让空性成为你的思考模式,那么小我浮起的情绪就有了清理。
在这一刻,我知道对当下的临在比昨日又有了提升。喜悦由此而生。记得埃克哈特托利说的:如果能够不把清醒的生活花在不满足,愁烦,焦虑,忧郁,绝望或耗尽在其他负面的状态中,如果能够享受极其简单的事物,像聆听雨声,风声。无论如何短暂,在从未间断思考的人类心智中,有一个空间已经打开。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感到幸福,喜悦。
在写的过程中,依然能感受到这股喜悦。或许这篇文章没有逻辑性,从孩子教育跳跃到打翻的葡萄。看似事物的发生是不同的,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都与当下的觉知有关系。
觉知取代了思想,思想无法再掌控你的生活,它成为觉知的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