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谈科学精神——读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
文/纵宇一狼
世上却有许多人是苦学的,但是缺才,最终也只能是个平才、庸才;但也有许多人本是有才的,就是不肯用在学问上,只能成个歪才、废才;只有那些既聪明又好学的人才能成为栋梁之材。 什么是天才?终生努力,便为天才。 ——题记作者:梁衡
1988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十年,中国用行动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科学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人类挑战自然,挑战宗教,战胜愚昧与无知的奋斗史。
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士多德,从欧几里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数学。哥白尼
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日心说。
从波义耳到拉瓦锡,再到门捷列夫绘制成元素周期表的化学。
从伽利略到开普勒再到牛顿的经典物理力学,从牛顿三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从哈维到列文虎克再到巴斯德的微观生物学。
从达尔文到孟德尔,再到克里克和华特生的生物遗传选择进化学。
从法拉第到麦克斯韦,再从赫兹到伦琴和贝克勒尔的电磁学。
从盖伦建立医学、解剖学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从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到海森堡创立量子力学。
从伦琴发现X射线到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从汤姆孙发现电子,再到居里夫妇发现镭、钋;从卢瑟福发现元素的衰变到查德威克发现中字;从费米发现慢中子效应到哈恩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
一代代的科学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他们敏锐的眼光,坚持不懈的精神,推动着人类的共同进步,他们才是最伟大、最可爱的人。
梁衡先生的这部《数理化通俗演义》共计五册,从屈原的《天问》和毕达哥拉斯的数开始,写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公园前6世纪到20世纪中叶,把整个的科学史都囊括在内,语言通俗,涉及到的科学理论浅显易懂,不失为一部好的通俗读物。
正如作者所言——科学不分国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用严谨的科学力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的,科学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共享”,每一项科学发现都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的,每一个真理的验证有时候也是需要勇士为之付出牺牲的。
牛顿真理总是在哪里,追求真理的队伍总是庞大的,而最终摘的皇冠的人却屈指可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归纳起来,他们身上基本都具备主要有以下几种宝贵的精神:
第一、牺牲精神
凡事致力于某一项研究的科学家,不论他是理论研究还是科学实验,他们都具备极其强烈的牺牲精神。他们一生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除此之外,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开普勒在发现了天体运行规律后说:“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爱因斯坦在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后说:“我死不死无关紧要,广义相对论已经问世了,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第二、冒险精神
所谓的冒险,其实就是在必然的道路上做那个发现必然的偶然者,在科研的道路上,敢于剑走偏锋,敢于出奇不意。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是一种认识的冒险。”是的,看那达尔文,几十年如一日,游走于世界各地,有多少次九死一生啊,没有这些壮丽的冒险,何来伟大的《物种起源》。居里夫妇小棚子里提炼镭,练到后期,明知其辐射很大却依然冒险坚持,为此皮埃尔·居里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没有敢于冒险的心,何来伟大的发现。
第三、创造精神
不至文学和艺术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对于科学同样至关重要。而这所谓的想象力,是要建立在已有科学基础上的,要善于利用别人已有的科学结论,并作出深入思考,才有机会开启新大门。如牛顿、如门捷列夫、如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创造性地开起了新大门啊!
第四、刻苦精神
甘于坚守,甘于在无人所知的领域内经受风吹雨打和失败打击。顽强、勤奋、不屈不挠,纵然是云雾缭绕也要开山劈石,拨云见日。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达尔文考察生物,五年环球,栉风沐雨;瓦特改进蒸汽机,二十年含辛茹苦;弗莱明等人研究青霉素,十七年不间断,奔波于大西洋两岸;瑞利、拉姆赛等追踪氦元素二十七年,从天上找到地下;当居里夫人在成吨铀矿渣中炼得0.1克镭盐,当卢瑟福在两万五千万张基本粒子的照片中终于得到六张人工转变元素的照片时。每个人只看到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却忽视了他们几十年栉风沐雨、殚精竭虑的求索史。正如梁衡先生在书中所说的“科学史上每一次光荣的发现背后都有一串浸满血、泪、汗的脚印。正如地面上每一棵迎着阳光的绿树,地下都有同样大、同样密的根系在艰难地穿过苦涩的土石,吸收养料和水分。”
第五、孤独精神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科学家需要孤独精神。但我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当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当达尔文发表进化论时被认为是亵渎神灵;当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无人能懂。所以,他们有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敢于在孤独中坚守,才使他们最终名垂青史。
居里夫人最后,我想引用居里夫人的一句话来结束我对科学精神与幸福生活的理解:
“幸福有两种,那些贵妇人珠宝满身,美酒盈杯,不能说没有福气。但这种物质之乐只能给人暂时的享受,福随人亡,过眼烟云。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创造之乐,这才是永远的幸福,它会长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存在后人的记忆里。”
爱因斯坦附录——科学发展简史
公元前6世纪 [希]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数学的确立。
[希]希帕索斯 发现无理数。
公元前5世纪 [希]德谟克利特 完成古代原子论。
公元前4世纪 [希]亚里士多德 开辟包括物理、天体、气象、宇宙、动物、植物等内容的自然哲学。
[希]欧几里得著《几何原本》。
公元前3世纪 [希]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比重。[希]埃拉托色尼 测定地球的大小。
公元1世纪[中]张衡 发明地动仪。
公元2世纪[希]托勒密 创地心说。
公元3世纪[希]盖伦 建立医学、解剖学。
公元5世纪[中]祖冲之 算出圆周率到7位小数。
公元8世纪 [中]张遂、南宫说 实测子午线。
1492年 [意]哥伦布(46岁)发现美洲新大陆。
1543年 [波]哥白尼(70岁出版《天体运行论》,确立日心说、近代天文学起点。
[比]维萨留斯(29岁)出版《人体结构》,创立近代解剖学。
1590年 [意]伽利略(26岁)发现自由落体法则。
1609年 [德]开普勒(38岁)发表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 [德]开普勒(48岁)发表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1620年 [法]笛卡尔(24岁)创直角坐标系。
1628年 [英]哈维(50岁)发现血液循环。
1632年 [意]伽利略(68岁)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43年 [意]托里拆利(35岁)发现真空。
1664年 [英]波义耳(34岁)提出元素新定义,开始近代化学。
1665年 [英]牛顿(23岁)发现太阳光谱。
1666年 [英]牛顿(24岁)发现万有引力。
1669年 [英]牛顿(27岁)发明微积分。
1683年 [荷]列文虎克(51岁)发现微生物。
1687年 [英]牛顿(45岁)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布万有引力、力学三定律。
1705年 [英]哈雷(49岁)确定哈雷彗星的周期。
1750年 [美]富兰克林(44岁)发明避雷针。
1752年 [美]富兰克林(46岁)发现雷电的本质。
1765年 [英]瓦特(29岁)改进蒸汽机。
1772年 [法]拉瓦锡(29岁)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1777年 [法]拉瓦锡(34岁)推翻燃素说,确立新的燃烧理论。
1788年 [法]拉瓦锡(45岁)将33种元素分类,新元素观确立。
1799年 [意]伏打(54岁)发明电堆及电池。
1803年 [英]道尔顿(37岁)提出分子原子说。
1807年 [英]戴维(29岁)发明电解法,制得钾、钠。
1831年 [英]法拉第(40岁)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46年 [法]勒维烈(35岁)、[英]亚当斯(27岁)发现海王星。
1847年 [英]焦尔(29岁)确定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1857年 [法]巴斯德(35岁)发现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1859年 [德]本生(48岁)、[法]基尔霍夫(35岁)创光谱分析法。
[英]达尔文(50岁)出版《物种起源》。
1864年 [英]麦克斯韦(33岁)预见电磁波的存在。
1865年 [瑞典]孟德尔(43岁)发现遗传学第一、第二定律。
1867年 [瑞典]诺贝尔(34岁)发明安全炸药。
1869年 [俄]门捷列夫(35岁)发现元素周期律。
1871年 [英]麦克斯韦(40岁)提出光的电磁说。
1881年 [美]迈克尔逊(29岁)否定以太的实验。
1882年 [德]科赫(39岁)发现结核杆菌。
1888年 [德]赫兹(31岁)证实电磁波存在。
1895年 [德]伦琴(50岁)发现X射线。
1896年 [法]贝克勒尔(44岁)发现放射性。
1897年 [英]汤姆孙(41岁)发现电子。
1898年 [法]居里夫妇(39、31岁)发现镭、钋。
1900年 [法]普朗克(42岁)提出能量子假说。
1902年 [英]卢瑟福(31岁)发现元素的衰变。
1905年 [德]爱因斯坦(26岁)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1年 [英]卢瑟福(40岁)提出原子“太阳系模型”。
1915年 [德]爱因斯坦(36岁)完成广义相对论。
1923年 [法]德布罗意(31岁)提出物质波概念。
1925年 [德]海森堡(24岁)创立量子力学。
[英]狄拉克(23岁)提出量子力学基础方程式。
1926年 [德]薛定谔(39岁)建立波动力学。
1927年 [德]海森堡(26岁)提出测不准原理。
1928年 [英]弗莱明(47岁)发现青霉素。
[美]摩尔根(62岁)发表《基因论》。
1932年 [英]查德威克(41岁)发现中子。
1934年 [意]费米(33岁)发现慢中子效应。
1938年 [德]哈恩(49岁)发现铀原子核裂变。
1942年 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
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3年 [美]华特生(25岁)、[英]克里克(37岁)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2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