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图看明白了死循环的根源,揭开了扭转的大方向--听纵横比课程的
听了老师讲解之后,非常震撼,再一次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只要让自己稳定在放任的状态,想要的就能够稳定的得到
而把自己稳定在接收状态,只需要稳定的做到几个关键就可以了。
就好比因纵横比造成的晃荡,只需要让自己稳定在配得的状态,相信自己是配得的。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第一道挡板的圆孔就是正对铁球通过的路径。
只要另外两到挡板的圆孔也处在跟第一个圆孔同一条直线上,则愿望就在愿力的牵引下,被我们吸引到了。
而由于纵横比引发的配得感的晃荡,是可以通过修炼来解决的,这样,第一道晃荡是有信心解决的
从老师纵横比的因果图中,我看到了自己成长历程。
小时候就活在一个充满纵横比的环境,学校里通过分数来把大家比高低,希望通过比较来定位、评估和激励每一位学生更努力,表现得更好。
所以,认真学习就是为了不被比下去,把别人比下去,并且得到大人认同的主要方式。
不但在学习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渗透进而养成了不断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习惯。比如说打球要比别人打得好,跑步要比别人快。
比得过别人,就感觉自己很棒很行很了不起。比不过,就觉得自己很差劲很无能,要夹着尾巴做人。
随着不断的被渗透以及不断的纵横比,长大后,这样的模式越发的顽固,成了常态性发作的主要模式。
从小我们就知道应该跟优秀的人比较,从来不会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因为受大人的影响,跟差的比,是差劲的表现。要比就跟优秀的比,而且是跟最优秀的那个比。
所以,当我考试总成绩在县里前100名的时候,家长说,同村的某某某考到前30名,你看别人多优秀!一比之下,把本该属于优秀行列的我,变成了“不咋地”!
当我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面试时校长说,你的成绩只是在我们年级最后一批的,要好好努力加油才可以!一下子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比很多人都要差。
所以在学习上,我也养成了总是跟优秀的人比较的习惯,并且是跟最优秀的人比较。那些比我好一些的人,我也不屑于跟他们比较。原因是觉得他们也不是最优秀的。
总是跟最优秀的人比,总是被比下去,而且不是一般的差,是比很多我认为还不够优秀的人都要差。让自己每一次比较后,都陷入情绪低潮,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很差劲。
不断的跟最优秀的比,比到自己好高骛远,不想脚踏实地去修炼,放弃之前扎实的学习习惯,不再先打好基础,而是急急忙忙去学更多更新更难的内容。常常因为基础不稳而撞板。。。。
撞板之后,马上又启动纵横比模式,让自己陷入自扁的死循环。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料,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注定要在竞争中落败。
出来工作后,纵横比的模式进一步顽固,动能更强。当我年年成为部门优秀,升职最快,别人羡慕的时候,我通过跟别的同学比,把自己给比下去。觉得自己比输了,收入上别人比我多太多了,能力上别人比我强太多了。
当我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时,别人也很羡慕,而我却不配得,觉得自己能力上不够好,在收入上也比不过同学。觉得没有意思,一遇到困难,就自扁,觉得自己无法把工作做好。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想要转换跑道,又觉得自己能力差,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想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又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差,学来学去都不进脑。然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
纵横比,比到自己很差劲,比到自己不配得,比到自己都不敢要,以致于用大脑来催眠自己说,这个未必是我喜欢了,得到了又能怎样!
这种自扁、不配得和不敢要,导致自己很多愿望都无法显化,即便显化也很少很小,以致于真的相信,得到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对生活缺乏激情与憧憬,活着没有火花,了无生趣。
今天老师讲解的这幅图,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和方向。就是造成我们想要要不到、不要甩不掉的三大放任晃荡之一的纵横比,它是怎样阻碍我们自主创造的。
是因为纵横比的习惯,导致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之后,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不够好,所以不配得好东西。因此对太好的不敢要,对太差的不想要。陷入常态性不能放任敞开接收的状态,让想要的不显化,或者是显化得很少很小。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扭转的方向,就是要停止纵横比,同时提升自我价值感和配得感,让自己稳定在【我配得好东西、我值得拥有好东西】这个刻度。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打开了接收丰盛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