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熵增定律:从《泰坦尼克号》到《革命之路》

2019-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NOAH之舟
(电影剧照:左图《泰坦尼克号》,右图《革命之路》)

//一

听说国家大剧院最近把《革命之路》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关于《革命之路》,最有名的,可能是十年前那个大银幕版本。

十年前,当我在电影中看到Jack和Rose再度携手时,颇有些激动和期待,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泰坦尼克号》里那些浪漫唯美又令人唏嘘悲切的爱情场景。然而,却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在《泰坦尼克号》十年之后,在《革命之路》里,两个人结婚了,成为夫妻,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和绝大多数夫妻一样——婚后就陷入了琐碎、庸碌、俗常的重重困境,昔日的理想和憧憬似乎不堪一击,纷纷瓦解,无力与挣扎成为最真切、最强烈的生活感受。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们决定前往巴黎,踏上拯救爱情、逃脱平庸的“革命之路”。但是,“革命”并没有成功,生活依旧如一滩烂泥。

有人调侃,如果当时Jack爬上了那块板子,他俩的生活就会是这样。

这样的婚姻结局是必然的么?巴黎无解,那有没有一条真正的“革命之路”能摆脱平庸的诅咒?

//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婚姻是由二人关系组成的系统,与任何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一样,本质上具有“熵增”的特性——系统内部的无序度,随时间推移而单向度上升,且这个过程不可逆。这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中学上英语课时,第一次见到词组“wear out”, 忽然产生很大的触动和联想,特别有画面感。其原意是指机器、物体内部的各构件之间由于长期相互摩擦而造成损耗、老化,衍生到抽象的意义层面,是指精神、心力、情绪等等的日渐消耗。我觉得这个词很直白生动地表达出了“熵增”的过程和状态。

日常生活中,衣服、沙发、家具、电器,以及车辆、房子,刚买来时崭新如初生,但随着时间推移,都会渐渐出现各种磨损而变旧。在无机世界里是如此,在有机生命世界里,它有另一个名字叫“老化”,所有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生命,包括人在内。在财务管理上,有一个术语来反应固定资产的损耗,叫“折旧”。

不同的名称在各个层面上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事实,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不会恒常不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能地”趋向于无序、失衡、混乱,直至瓦解、崩溃。

系统不会“自发地”一直处于有序、稳定的状态。

不过,熵增仅对于“孤立系统”才成立。在与外界完全隔离、不存在任何交换——包括信息、能量、物质——的前提下,系统的熵会随着时间进度而增加。但在地球这个现实世界上,这样的封闭系统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为的除外),我们所见的都是开放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将内部的熵增通过向外部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从而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态。

不论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是人类社会,或者家庭、个人,都是在层层嵌套、相互叠加的系统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在不断地与外部其他系统进行着上述三种类型的交换,吐故纳新、彼此依赖。

这就是说,对抗熵增的可行方法,就是把封闭系统改造成开放系统,建立并维持其与外界发生交换的通道,以此来补偿、抵消熵增过程中产生的磨损和耗散。

这就是说,为了避免系统因熵增而崩溃,需要为其持续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供给;同时,这个系统本身也要持续向外输出、为其它系统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共构一个大循环,生生不息。“只进不出”的系统也被视为不具有可持续性(黑洞是这种系统的唯一代表,尽管今年“拍”到了它的照片,但它的具体特性尚待研究,估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

婚姻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种社会系统,在系统论的规律上,无法自始至终保持结婚之初的幸福、完美的状态。随着时间的递进,两个个体会逐渐发生变化、彼此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原来形成婚姻的基础,可能会随之被“磨损”。所以,婚姻中的两个主体,需要投入心力悉心维护,不断为其输入新鲜“养分”。

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被视为不靠谱的“鸡汤 ”还是有其道理的,幸福美满的婚姻,就像一辆车或房子,需要持续不断的保养和维护——刻意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彼此陪伴、抚慰、体贴,通过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慰藉,减缓婚姻中“熵增”的速度和规模。

婚前、婚后,系统的构成完全不同。两个原本无关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系统,新系统的功能完善、运行顺畅、要求两个组成部分光滑连接、咬合紧密、协调一致。否则,如果还是保持着原来的状态,松散为自,貌合神离,这个系统很快就会垮塌。

//四

婚姻如此,工作、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在得到一份新工作之后,通常而言都很珍惜这个机会,竭尽所能、贯注心血,想方设法地把工作做好,这就是对系统的持续“输入”。如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之任之,很快就会被炒掉,于是,系统“溃散”。

如果对待个人生活是随心所欲的态度,漫无目标、得过且过,甚至自甘堕落,任由生活中的熵不断增加,最后必致一片混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名的深圳“三和大神”。

那些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怀有期许、有目标的人,都会格外地投入精力,不断输入能量,不仅维持系统的运行、还要提升系统的能级,就像电子在获得能量并加速后,才能实现轨道跃迁。所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就是对熵增的有效抵抗。

//五

熵增是所有系统的内在本质性。

自奇点开始,宇宙发生大爆炸之后,就踏上了不断膨胀、扩张的“革命之路”。这个人类已知的最大系统,除了走向崩溃,没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它本身是所有信息、能量、物质的唯一终极来源,没有其它系统为其提供输入。不过,若为此担心焦虑,就真的是杞人忧天了。

//六

1947年,物理学家薛定谔大胆预言,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系统之中,这种必然性导致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衰老、死亡。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即熵减的能力。

缩小一些来看,大脑同样是熵增系统。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机理“喜新厌旧”,正是对抗熵增的表现。反复出现的同一信息,会被大脑选择性忽略。我们大都有这种经历,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腻味,下班后来到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区,刚开始会觉得嘈杂,但很快就会适应,充耳不闻。

大脑的这种运作机制是长期演化的结果。远古时期,食物相对匮乏,肉食的获取成本高昂,为了尽量节省能量,大脑进化出了“喜新厌旧”的机制,只对新奇的、危险的事物才做出反应(引起注意力),司空见惯的事物一般被“缺省地”忽略。否则,如果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信息,大量重复的、类似的信息会造成大脑过饱和而不堪重负。

据统计研究,成年人的大脑重量大约1400千克,仅占人类自身体重大约2~3%,但大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15%,消耗的能量占总量20%以上。正是如此巨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保证了大脑的正常运行。

另方面,这些来自外界的新的刺激,是确保大脑的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新的信息会在神经突触之间建立新的连接,从而激发脑神经元的活跃度。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单调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大约5000名职场人士的工作情况后发现,工作的复杂程度越高,即不断学习新技能、应对新挑战的需要越高,人的大脑认知能力变得越强。

//七

从婚姻到系统的熵增,再到宇宙、大脑,我们或许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婚姻本身不包含任何保持初始状态的内在必然性。与其他系统一样,如果没有夫妻双方的悉心维护,它会慢慢走向瓦解,从熵增的角度看,这是必然的。

其次,制衡熵增的方法,是不断为系统提供“能量”,比如,既然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那就通过主观努力,改善自己、多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在对方眼里保持新鲜度;比如,在婚姻中制造小惊喜、小浪漫,不断充实婚姻的内容,使其不断得到更新。最特别的方法,是引入第三方——生养孩子。孩子在孕育、出生到长大的过程,是不断学习、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持续的新鲜度。对有的夫妻而言,孩子是婚姻最好的维系、维系着系统的存续,正在于此。

//八

人们总是对新的东西才有兴趣,新电影、新手机,或者新口红、新衣服,但是,却很少考虑过什么是“新的自己”,很少反思自己的生活、家庭,是否正处于熵增而无动于衷?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新鲜刺激,满足感官享乐之需,但对于内在自我是否衰旧、是否有更新之需,要么漠然视之,要么逃遁躲避。

《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变自己总是很难的,或者应该说,是最难的。那么,不妨从我们能做得到、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如果你还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婚姻的话。

熵增固然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但在初中政治课上我们就知道,人是有主动能动性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