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3个小目标
1
递进班学习。正式开讲前,老师说:这堂课,咱们先定
3个小目标。
先定3个小目标,这句话是谁说的?老师问。
是王健林说的。同学们蛮有把握地回答。
老师说:不对。
同学们不相信,忙问老师:那不是王健林说的,会是谁说的啊?
那当然是本老师说的啊。
同学们哄堂大笑。
2
那第一个小目标是什么呢?
知识增加一点点。
怎么讲?大家一定听说过跳蚤实验吧?同学们都说知道。
那知道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一样我一语说开了。
跳蚤是动物界弹跳力最好的动物,它能跳到自身身高100倍的高度。
科学家把跳蚤放到玻璃瓶里,跳蚤分开就跳出了玻璃瓶。此后,科学家又在上面放一了块玻璃,无色、透明。
开始跳蚤会一直跳,撞到盖子还要跳。
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怎么都跳不出瓶子了。
……
这是因为跳蚤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
这也是人生自我设限。
同学们说的,重的加起来就是前面这个故事。
但老师说,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多半,甚至90%,但还有一点点不知道。
哪一点点呢?就是要给大家增加的哪一点点。
后来科学家又在玻璃瓶下面点燃一盏酒精灯。同学们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对,跳蚤感觉到了危险,为了生存,它又奋力跳起了,一下就跳出了玻璃瓶。
老师要给大家增加的就这一点点知识。这第一个小目标,算是已经实现,已经得到验证。
3
第二个小目标又是什么呢?
思维转变一点点。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警察正在村上办案,找一位老爷了解情况,一位小朋友跑来说:我爸爸和你爸爸打起了了。
老大爷忙问警察:小孩是你什么人?
是我儿子。
请问:打架的人是什么关系。
大家马上思考,一阵沉默。
有个同学说,他知道答案,是从书上看到的。
老师说,这个故事他也是从书上看来的。把原故事里的公安局长改成了警察,因为以前用公安局长这个人物,用这个故事考了不少人,都答不出来,说是换成警察,可能难度系数会低一点。
其他同学一时半会还是没弄明白,直到知道答案的那个同学说出关键点:那个警察是个女的。
一直不明白答案是同学的潜意识里默认了一个程序,就是警察和男孩是父子关系,也就是说默认了警察是男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有女警察,但潜意识里还是没能过关。
往往我们容易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上有对应的解释:那就是思维定势。
我们的第二个小目标就是转变一些不正确的定式思维。
看来除了看过书上答案的那位同学以外,其他同学的思维已经转变了一点点了,这个小目标也算实现了哈。
4
第三个小目标又是什么呢?
幸福感多一点点。
不信?大家把场景转换一下。假设我们现在来到动物园看海豚表演。水池里跳起来的海豚们,那么就可以把它看成是给你们讲课的各位老师。
你看这几只已经露出大半个身体的海豚,是不是就相当于坐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的老师?
同学们说是,前面的老师都坐着讲的。
那对了,大家现在突然看到有一只海豚跳出水面,把整个身体都露在观众面前,你是不是感觉到一丝丝小兴奋?
是的。
那是不是又多了一点点幸福感?
是的。
再说了,一些同学以前不认识老师,只在课表上看到过老师的名字,今天终于看到了一个活的,是不是有了具体的印象?
是的。
虽然难比宋钟基,但终于看到个活的了。课余,有同学调侃,并说他的幸福感的确增加了一点点了,因为久仰大名,今天终于见了真人。
对,这就是第三个小目标:幸福感增加一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