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

驱动孩子自然成长的三个发动机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潘海松

今天的内容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你最熟悉的一件事开始:写作业。大量的家长,在孩子上一年级以后开始紧张,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怎么能够帮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有人就开始出主意,说一年级是最重要的时候,一定要盯住他,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学会了写作业就好啦。然后从一年级开始盯他写作业。完了,这一盯就没完没了了,一下子你就要盯到高三,基本上都这样。只要你不盯,这孩子就开始放松。这样的互动,孩子慢慢地学会什么呢?你在告诉孩子说:“我是一个需要被盯的人,没有人盯我,我写不了作业”,孩子会觉得他自己的人生完全不由他自己掌控,他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探索精神、责任感缺失等等。然后很多家长特别奇怪,说平常都父(母)慈子孝的,都特别开心,但是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一写作业就生气,家长生气,孩子也生气,然后亲自关系中最重要的信任被破坏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成长都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靠简单的规则在驱动。人类从一个大分子一路进化过来,到今天这么复杂的一个社会体系,靠的是什么?三条简单的规则:

第一个规则叫作遗传,就是父亲提供一半的基因,母亲提供一半的基因。

第二个规则叫作变异,找几个点变异一下,变得跟父母有点不一样。

第三个规则叫作选择,变得好的,适合这个世界的就留下来了,不适合的慢慢被淘汰。

人类进化这么复杂的一件事,都是靠这么简单的三个规则“遗传,变异,选择”在驱动。孩子一生的成长靠什么在驱动呢?

我要描绘一个场景,教育孩子就好像一个花园的一个打理。花园里花朵的生长只需要阳光、雨露、水,你播撒下了爱的种子,然后你坐那儿喝杯咖啡欣赏它就行。它自己有生机,它会自动长出来。它最后可能长成森林,可能最后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你有耐心保持期待就好了,因为它会有自己的命运,它会有自己的生命力。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父母需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内在产生动力,让他爱自己,爱这个社会,让他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遇到了挫折能够自己解决,翻越障碍继续向前探索。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了。你管好你自己就好了,把你自己的内心调理得更顺畅,让你变得更阳光,更健康,你会反过来,给孩子带来更良好的人格影响,然后孩子自己会成长。所以我才会说,教育孩子只有三个关键词:聆听、赞美、等待。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他会带给这个世界怎样的贡献?这些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充满了期待,耐心的等待花开。

我们为人父母,需要找到驱动孩子成长的三个发动机。找到它,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为自己负责的人。他会自己不断更新、不断迭代,他会自己往前跑。当这个孩子内心当中,存在着这种生命力,你抑制不住他,他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寻,不断地自己找书去读、不断的去请教别人。这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发展最重要的那个来源和力量。

驱动孩子自然成长的三个发动机。

第一个发动机叫作“无条件的爱”。这是家庭亲子关系的基础、属于地基部分,基础建设部分。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全都是来自于无条件的爱。教育孩子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条件的爱,最难的也是这个。

我观察到大量亲子关系的紧张都是源于缺乏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真的爱他,孩子能感受到的是“我表现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爱我,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不爱我”,所以孩子对于父母说的爱他,他不是很确定,于是就是出现大量的试探性的行为。比如说父母在纠正孩子行为习惯的时候,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越说他,他表现得越严重”,为什么你越纠正他,他越不听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孩子,在不断地试探你的底线,因为他觉得你可能不爱我了,你这个表现你是不喜欢我,我再做得更过分一点,我看看你的反应。到最后被揍一顿,然后他说“你看,真的不爱了”。事情过后再重新修复信任,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地试探底线,最后失望、难过、被打一顿、回归正常,再次试探确认,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要跟孩子真正建立起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技术活。为什么呢?因为你需要改变两个你最常用的跟孩子的互动坏习惯:一个是交换,一个是威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气到把孩子往门外一推,关门说“你给我滚,永远不要回来”,又或者在马路上故意丢下孩子一个人,假装独自离开,说“妈妈不要你了”...你要知道,这些伤害是已经进入到了孩子的激素水平了,也就是说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印迹。当你用这种暴力的方法,用这种说“我不要你了”的方法,把你推出去这种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话,你一定能够看到,这个孩子哭起来是歇斯底里的,他会大喊大叫,他会极其疯狂。为什么?他的激素水平高,他跟父母在不断地争斗的过程当中,他的激素水平不断的飙升,他处在极度的不安全感之中。所以,当一个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时,孩子在不断地跟你学习。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对待孩子的方法有多么的简单粗暴,多么容易搞定他,你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就这么简单。因为他在跟你学习。他在跟你学习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哦,原来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推出去,就是把门一摔,就是离家出走”。所以,等他到了青春期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他会把所有从你身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部首先应用在你的身上。昨天我又看到一则消息,说阜阳有个16岁女生离家出走了,还给父母留下了一封信。

这个16岁选择离家出走的女孩说:我走了,对这个家,我真的好失望!在这个家里,各种问题,已经压得我窒息了!我并不知道待下去有什么意义?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开心过了。说实话,每次你们拿别人家的小孩跟我对比,我也同样拿别人家的家长跟你们对比,你们的教育只靠暴力解决……如果你们当没有我这个小孩,那最好,我也不想再给彼此添堵了!你们的教育方式真的令人窒息!你们总以为把我管的越紧越好,可是,越紧越窒息,越让人透不过来气!我已经快要疯掉了!永远别把你们认为的好来强加到我们身上!我们受不了,也受不起!

用这种威胁和交换的方法,会让孩子对于本来应该从事的那些学习、锻炼这样的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呢?孩子会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糟糕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学习不是一件糟糕的事,你为什么要用奖励旅游来跟我换呢?现在很多父母形成的习惯是孩子无论要什么,父母都说“那你给我考个第几名,那你给我读几遍英语,你给我做个什么什么事”。你总是用这样交换的方法在跟孩子沟通,最后孩子会感受不到任何一个学习的乐趣,这都是交换和威胁的诱惑。

感受不到所做事情的乐趣,这才是很糟糕的事。有个故事你可能听过:说在家附近有一片宽阔地,不知从哪天起,出现一帮踢球的孩子,隔三差五的来踢球。本来安静的地儿,这下就热闹了,孩子们的吵闹声、喧哗声,以及踢球的砰砰声,让附近的住户不堪其扰。于是就有人上去劝阻,说你们在这里踢球太吵了,让我们不得安宁,去别的地方踢吧。没有一个孩子理他,每天照踢不误。这人大为恼怒,甚至把孩子们的球都扔了。结果呢,第二天孩子们继续来。而且,明显的为了报复,踢球的声音反而更大了。住户们见这样都赶不走孩子,心情郁闷,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个老人说道,我来想个办法试一试吧。第二天,老人来到球场,对孩子们说,你们踢的真棒啊!我们老人寂寞,成天无事,就爱看你们踢球玩儿,如果你们天天来踢球给我们看,我们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孩子们想,出来踢球玩儿,还能挣钱,这个不错啊!就天天来踢。隔了几天,老人说,孩子们,我们都是老人,钱也不多,时间长了负担不起,可不可以降到每人五毛啊?孩子们想了想,五毛就五毛,有总比没有强吧!就答应了,每天仍然来快乐地踢球。可是,又隔了几天,老人再次说道,孩子们,我们没钱了,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了。但是我们仍然欢迎你们来这里,免费踢球给我们看。这话一说,孩子们就不高兴了,从开始的一元降到五毛,我们忍了,现在一分钱不出,还要观看免费的球赛,我们才不干呢!孩子们一致决定:不踢了,我们走!从此这帮孩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地方。——这个故事有人把它当做智慧的解决问题的范例,我对此保留意见。这个老人用奖励(交换)的方式,把孩子们对于踢球这件事的焦点发生了转移,由原来纯粹的精神享受转移到物质获得上面来了,因为焦点转移了,所以这帮孩子同样在踢球,他享受足球本身的乐趣就下降了,久而久之就会感受不到踢球这件事本身的乐趣了,这是很糟糕的。一个成年人,当你感受不到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你会厌烦你的工作;当孩子感受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他就会感受到压力、讨厌学习。

那你要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喜欢用这个威胁和交换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只要一威胁孩子就听话,因为孩子不能够离开这个家庭,因此,当父母一旦用威胁的手法对待他时,他就老实了,但问题是他内心当中的那个“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被破坏掉了,他的自尊受到了伤害。他从来不会觉得,父母对他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爱我。我如果成绩不好,父母就不喜欢我。有很多父母说“今年如果成绩考得好,带你去旅游”。等到年底成绩一拿过来,说“就这成绩还想旅游,我都没脸去,取消”。当父母说取消旅游的那一刻,孩子立刻意识到你爱的是谁?你爱的根本不是我,你爱的就是那个成绩好的我,你爱的是那个成绩。

所以,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跟孩子之间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当你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时,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那么在青春期之前就会产生大量的试探性的行为来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不爱我”?

如果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成年之后,他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追寻安全感付出惨痛的代价。为什么那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了以后,非得去找一份,一个月挣几千块钱的普通工作。你问他为什么?安全,这铁饭碗,这个能干很长时间。实际上,他学那么多的知识,他考了那么多的试,他为什么不能够去尝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呢?没有,安全感被破坏掉了。

所有做事情想赢怕输、缺乏勇气、不敢担当等行为背后的根源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就是从小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这就是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原因。一个人的自信、责任、自尊、勇气等品质都是在安全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安全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爱我的。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放纵孩子,不等于忽视孩子。家长需要区分的是“爱孩子”和“爱孩子的行为”这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事,不能混为一谈。不管孩子表现好还是不好,我都爱他,因为他是我孩子,这叫无条件的爱。孩子表现好我就爱他,孩子表现不好我就不喜欢他,这叫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放纵孩子的过错,恰恰相反,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指出来,要纠正他,这个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孩子的过错,这都是爱的表现。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正确的批评孩子,孩子就会知道“我的爸妈是关心我的,我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帮我指出来”。这会给孩子带来另外一种安全感。

这里家长们要特别注意,批评孩子是有公式的:表达爱+指出错误(哪里错、为什么错、该如何改正)+再表达爱。

在批评他之前,你要先阐明无条件的爱。“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我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表达完了这个之后,你再说具体的事情,说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得很严厉,但是最后讲完了之后,还要告诉他说“”虽然今天爸爸妈妈批评了你,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你得不断地强调这件事情,他孩子才能够知道说“哦,原来爸妈向我提意见,批评我,是真的为了我好”。我一直强调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弱。对于孩子的批评,如果没有这“一头一尾”表达出爱,很多时候孩子会把父母的批评解读成为“父母觉得我不够好”、“父母嫌弃我”、“父母不爱我”等等。请牢牢记住批评三部曲:说爱他+说哪里错+说依然爱他。

对于信任感已经破坏了,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重新建立无条件的爱。你得不断地跟他阐明咱俩之间的关系,我是爱你的,妈妈是爱你的,全家人都是爱你的。爱要放在前面,然后因为是爱你的,所以,我们要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行。把道理跟他讲明白,然后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思考。这是要从小到大反复做的一个功课,直到孩子在内心确信爸爸妈妈是无条件的爱着我的。

看一个案例,多次把孩子扔在门外说“妈妈不要你了”,孩子经常用拖拉等行为试探妈妈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甚至孩子说“你是个坏妈妈”,信任感已经破坏,信任基础需要重新建立。

昨晚这个案例中互动的核心有两个:

1.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无条件爱他的,以增强他的安全感。

2.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有掌控的感觉而不是听命的感觉,增强他的价值感,以此来引导规范他的行为习惯。

所以,第一发动机叫作无条件的爱。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和善而坚定,“互动方式”要和善温柔,“确立规矩、确定行为边界”态度要坚定。因为边界也代表着爱(确立边界,在规则内行事等于自我保护),温柔和善更是代表着爱。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即便在青春期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摩擦,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分歧,你们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相互欺负,不会相互控制,不会刻意地做权力的争夺等等。

有的家庭会产生这种亲子关系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就是这个孩子会用一生的牺牲,用一生的错误来证明父母的错,这真的很可悲。我就见过一个人跟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了。为什么呢?“我妈非要让我跟他结婚的,我就跟他结婚。我就看看这事有多糟”。然后生活变得越来越糟,她沉浸在这种糟糕里边,每次只要一吵架,就把这事拿出来讲——“当初是你让我结婚的,当初你让我嫁给他的”。她明明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她为什么不改变呢?因为她需要证明父母错了。这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博弈关系的结果。

我们跟孩子不是权利争夺博弈的关系,我们是相互爱的关系。所以,好好爱他,让孩子知道你是无条件的爱他的,然后给他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为边界。往往内心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内心更富足,举止更得体,更有行为的边界,更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家庭教养的表现。这种教养的表现,绝不来自于父母的呵斥,而是来自于父母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安全感,进而带来的自尊水平的提升带来的自律性的提升。

无条件的爱——安全感——自信(力量之源)——自尊——自律

第一个发动机:建立无条件的爱

(自信、安全感、内心充满力量、自尊、自律)

第二个发动机:建立价值感

(如何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得价值感、提升自尊水平,为自己负责)

第三个发动机:建立成长性习惯

(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心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下次微课讲后面两个发动机。

驱动孩子自然成长的第二个发动机叫作价值感。一个人这一辈子寻找的最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安全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属于这个家族”,他知道“爸爸妈妈会无条件的爱他”,所以他做事会有力量的源泉和超越障碍的勇气。那么第二个发动机价值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是可以自己掌控他自己的人生的”,他的自尊水平会比较高,他会为自己负责,这个就叫作价值感的建立。

其实我们家长特别渴望的是,不用陪他写作业,不用检查他的作业,不用问他考试怎么样,不用每天催促他起床,不用每天提醒他时间,最好孩子他自己从小开始,就会慢慢地学会了自己管好自己。他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能够让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这个结果的人是他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替他打造一条什么样的通道。

现在的孩子普遍价值感不强,他迷茫、他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他也不知道当下的学习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认为孩子的价值感需要提升,父母得让孩子知道“我是有用的,我是可以处理好很多问题的,我是可以选择我的人生方向的”,当我们提高了他的价值感以后,他的自尊水平会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够相应的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这就是第二个发动机。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呢?两个方面:

1.善于发现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积极阳光的那一面,用认可赞美的方式让孩子获得价值感。(我有用)

2.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我这么做是对的)

关于“认可赞美”的应用,请大家回头再去听一下我第四讲“认可赞美是激发孩子的神奇力量”,你看懂了“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你就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了,关键问题是你得先有这种意识。什么意识?凡事都能看到积极阳光这一面的意识,不要每天只盯住问题缺点看孩子。我经常告诉前来咨询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缺点不足,我们要选择性的近视眼、看不见;对于孩子的优点闪光点,我们要拿显微镜镜仔细看、放大了看。要有智慧从缺点中看到优点、从黑暗中看到光明。我知道,家长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就会往哪里发展。你经常看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越来越好;你经常看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会越来越坏。

今晚我们要介绍一种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常用的,固化孩子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情感引导”。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建立价值观的核心方法: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方法,是能够最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的方法。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告诉他哪里错了,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认可他,并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这是教育。

我一直强调,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但是解读能力却很弱。所以孩子往往会在面对一个陌生事物的时候,做出错误的解读而引发一系列错误的行为。比如说我讲过:我家生了一个老二,于是那个阶段我们全家的重点都往婴儿这里转移,这个时候,老大(四岁)就会明显的感觉到“父母对她的爱被这个新出生的弟弟分走了”,这是她的感知,那么她是怎么解读这件事情的呢?她的解读是:爸妈爱弟弟胜过爱我。于是她会继续想:我也得让爸妈照顾我,怎么才能让他们照顾我呢?嗯,我得像小弟弟一样。所以这个姐姐就会故意捣乱、不好好吃饭、要求我们陪她出去玩、甚至故意生病等等,她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引起父母的关注。面对这种错误解读,我们不能只是告诉她这样不对(批评她也得看好合适的时机才有效),而是应该在她做对事的时候告诉她:你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对,对在哪里,这么做意味着什么...比如说看到她帮妈妈拿了一袋奶粉,这个时候妈妈要及时的发现孩子做对了,并且告诉她:你今天能主动帮妈妈拿奶粉,我觉得非常开心。因为从这里看得出来你心疼妈妈、也关心弟弟,你刚才的做法叫作爱妈妈、爱弟弟,帮助别人就是爱,我能够感受到你对妈妈的爱。妈妈这么说,会让孩子有一个感官上的认知:哦,这就叫爱,帮助别人的行为就是爱。这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孩子很多时候觉得很无辜、很受伤的原因是:父母根本就没有教会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教,然后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斥责他,这个时候孩子是懵懵的,因为他不知道错在哪里,因为你没有事前教他。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种叫习惯性打击。就是孩子无论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负责打击他。表现得好,说“你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你比别人差多少”。父母好像要“永远不允许孩子得意,永远不允许孩子高兴,不允许孩子骄傲”,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在一天到晚地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他觉得他自己没用)。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觉得我做什么事都不对,做什么都不行,做不了,那么他的自律性将会越来越差。一有空看手机,一有空看电视,晚上开着电视不睡觉一直看,这些都是自尊水平地下的表现。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减少你的拖延症,减少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要想办法去引导孩子做一些小事情,通过做事拿到成就感来提高他的自尊水平,让他觉得自己有价值。在一个孩子身上,为什么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来就玩命?你就不能给他手机,只要给他就一直玩不放手,直到父母把它抢走。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极低,他觉得“我反正管不了我自己,我这个人没法管自己”,因为父母整天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就是你整天怎么说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慢慢地就长成那个样子。原因是孩子相信父母说的话。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然后父母天天说你是个笨蛋,天天说你没有自律性,你看你将来怎么办,那孩子慢慢就长成那个样子了。

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我们需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告诉他,你刚刚这件事情做得对,原因是什么什么什么。表扬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对,同时告诉他“我看到了你身上具备某一个特质或优点”。把这个为什么说清楚以后,孩子通过做了这么一件正确的事,学会了一辈子坚持这个正确的事。

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里,陶校长用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哪三个行为习惯呢?第一个行为叫作尊敬师长,第二个行为叫作见义勇为,第三个行为叫作知错能改。请注意,这才是价值观,这才是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非常渴望教会孩子的东西,怎么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多学习多实际多总结,你也可以成为教育家,每一个家长都是教育家,因为你的言行举止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孩子。同样面对孩子打架,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处理的。替孩子出头吗?到学校找对方家长理论?你在教会孩子逃避,不负责任,反正爸妈会帮我善后,所以他下次还打架。斥责孩子打架不对,骂他?打他?他下次就跟别人约到学校外面去打,不让你知道。

讲一个我儿子打架的故事。

有一次放学回家,儿子跟我说:爸爸你能不能帮帮我?

我说:爸爸肯定会帮你呀!说说看什么事。

儿子说隔壁班上有一个同学总是欺负他,见他一次就要打他一次。

我很奇怪的问他:哎~为什么会这样?

儿子说:因为我打不过他。

于是我问他说:他长得比你高大、比你强壮?(摸底一下对手)

儿子说:那倒不是,我们差不多高。

我继续问:那你怎么知道你打不过他?

他说:我们打过一次,我打输了。

我说:哦,这样呀!你是说你们打过一次,你打输了,于是他老是欺负你对吗?来,跟我说说具体你们是怎么打的。

于是儿子就描绘了一下过程,最后说:后来我们抱在一起,我抓住了他的头发,他也抓住了我的头发,我觉得太痛了,受不了了,所以我就放手了。

我说:哦,爸爸明白了,爸爸小时候也打过架,我知道那种情况下扭打在一起,一方面使出吃奶的劲儿要制服对方,另外一方面又要承受对方抓住自己头发带来的痛苦,那种痛的感觉其实挺不好受的(带入场景中,共情他的感受)。我想那个时候你可能感觉非常痛,甚至也有点害怕,你害怕如果再这样打下去,你自己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你松手了,对吗?

儿子说:是的。

我说:一般来说,我们在打架的时候都是特别生气的,在这么极端生气的情绪状态下,你居然可以用“理智”做出选择,用理智快速的评估当下的状态,然后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松手”,爸爸觉得你特别的理智、特别的智慧(打架明明很暴力,可是我必须给他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同时告诉孩子这叫理智,运用理智来处理事情叫智慧)。

我继续说:为了避免自己进一步受到伤害而果断的选择停止互相伤害,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做出智慧选择的孩子就是一个智慧的孩子(表达认可赞美)!你当初可以这么做我挺开心的(表达此刻我的感受)。给你树了一个大拇指,儿子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

我继续说:处理好一件事情,智慧永远比暴力更有效,所以我觉得你比那个跟你打架的同学厉害,你觉得呢?

儿子说:老爸你说得是没错,但是他老是欺负我呀!

我说:对,你今天找老爸说这个事情寻求帮助,就是不想让他再欺负你对吗?

儿子说:是呀!

我继续问:智慧的儿子呀,你想想什么情况下他就不会再欺负你了?

儿子沉思了大概半分钟,然后说:不知道。

我说:刚才你明明想了一会儿,应该是想到了一些办法,可能是你觉得这些办法行不通,所以你说“不知道”(准确的描绘了刚才他内心发生的过程),对不对?儿子“嗯”了一声,我说:来,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儿子说:我想过去报告老师,可是好像不行。

我说:哦,报告老师也是一种处理的办法,为什么你说不行呢?

儿子说:如果我报告老师了,他会觉得是我怕他了,而且如果老师找他了,回头有可能他会把我打得更惨。

我说:嗯,你考虑问题很全面,而且想的挺远的,真是一个智慧的孩子(强化这个标签)!那如果报告老师不行,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总是习惯性的问这样的问题)?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叹息一声说:哎~如果我是变形金刚就好了!

我问:为什么呀?

儿子说:我要是变形金刚他就不敢打我了呀!

我马上抓住机会跟进理解他的意思:你是说那个欺负你的同学有点暴力倾向,他喜欢欺软怕硬,所以呢,如果你足够强大的话,他就不敢欺负你了,是这个意思吗?(完整解读对方的意思,并寻求对方确认)

儿子说:是呀!

我说:你这个发现特别的棒,真是一个智慧的孩子!那么怎么才能把自己变成变形金刚呢?(不直接给答案,继续问,方向已经有了) 

儿子说:我又不会变魔术。

我说:当然,我们都不会变魔术把自己真的变成变形金刚。变形金刚的特点是,在需要强大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强大无比,变成金刚战神,对吗?

儿子说:对啊。

我说:那你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你需要变得强大无比呢?

儿子说:在他打我的时候。

我说:对,在他想欺负你的时候你需要变得强大无比。除了这个时候,还有别的情况吗?

儿子想了一会儿说:早晨我们晨练武术课的时候,我得让他看到我很厉害。

这时我特别惊喜,之前就听说儿子武术课有点敷衍,这回或许时机到了,我得抓住机会趁热打铁,于是我说:嗯,这个想法特别棒!你是说你要在每天早课的武术课上认真练习,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强大,这样那个同学就会掂量掂量要不要再欺负你了对吗?你已经想到了两种情况了,还有吗?

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我想不到了。

我说:好的,其实就你刚才想到的两种情况,如果你表现得像变形金刚那样足够强大的话,我想就应该没问题了(给他信心)。刚才第二种情况下如何变得强大起来,你已经说了你要每天早晨的武术课上认真练拳,让大家看到你的厉害,我觉得特别好,这么做肯定有效。那么第一种情况下你打算怎么做呢?

儿子说:第一种...如果他再欺负我的话...(儿子有点担心)

我说:对,如果他再欺负你的话,你怎么做才能变成变形金刚呢?

儿子说:我得像变形金刚那样,举起手臂,冲过去,大喊“我是擎天柱~”

我说:对,要有这样的气势。来,我们现在做一遍试试看。

于是那天我们俩模拟演练了五回那个场景,我一边肯定的说“对,就是这样”,一边提醒细节“眼神再凶一点,声音再大一点”。直到最后儿子精疲力竭气喘吁吁了,问我:老爸,这样真的行吗?

我说:肯定行,你相信老爸,打架靠的是气势,像变形金刚那样,你把你的勇气拿出来就把对方吓跑了。

儿子说:那如果对方没跑呢?

我说:没跑你就揍他呀!

儿子有点犹豫:我...我怕我打不过他。

我说:听你的意思是“你打输过一次,就再也打不赢他了呗”?真的是这样吗?打架打输过一次并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并不表示会一直输。什么是输?认怂了、服软了才是输,只要你没有认怂服软,你就没有输。你说你会对他认怂服软吗?

儿子说:不会,我打不赢我也要打他。

我一拍桌子说:对了儿子,打架为什么一定要赢,打架是为了尊严!你想想,他一次又一次的欺负你,你啥感受?是不是很难受?很没有面子?在同学面前感觉矮一头?老爸告诉你,那种难受的感觉叫屈辱!你一定要打赢他,一次就够了,打赢他不是为了证明你比他强大,而是要告诉他“不能践踏别人的尊严”,对不对?

儿子眼神冒光了,斩钉截铁的说:对!

我说:如果他没跑,你就狠狠的揍他,打架的时候就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打赢你,我不要屈辱,我要尊严。爸爸相信你一定可以打赢他的。

儿子坚定的看着我,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自信。就这样,两个星期后回家,我问他:你上次那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他说:哪个同学呀?我说:就是上次你说总是欺负你的那个。儿子说:哦,你说他呀!没事了。我问:怎么就没事吧呢?儿子说:那天他又想过来打我,我就用我们练习的方法,举起两只手冲过去,大喊“我是擎天柱”...结果他转身跑了。后来还让另外一个同学传话说“我们做朋友吧”。

——故事讲完了,问题解决了。关键是整个过程中我只做聆听、发现他的优点赞美鼓励他,对于事情本身我没有发表对错的评价,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也没有给具体的建议,所有的办法都是儿子自己想出来的,我只负责认可赞美鼓励给他信心,这么做有助于建立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会觉得他有能力解决问题,所以自信心也上来,勇气也拿出来了。

这个过程中,我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他的信念。“打输过一次就证明我打不过他,所以不敢再打了”这个信念认识是不对的,所以我需要帮他改变信念。“打输过一次并不代表永远打不赢”、“打赢对方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我比你强大,而是要告诉对方不能践踏别人的尊严”,信念一调整、思想一转变,行动也就会随之改变,结果自然会变。

再次强调: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告诉他哪里错了,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认可他,并告诉他“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这是教育。

有家长说孩子有点胆小,勇气不足,你除了要通过有效沟通找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之外,你还得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固化一个“勇敢”的习惯。当他做某件事情表现出一点点勇敢的时候,你就得及时的告诉孩子“你表现得特别的棒!你刚才怎么怎么样的行为就叫做勇敢,一个勇敢的人不会惧怕任何恐惧,他做事成功的概率远远的高于一般人...”。记住这个情感引导固化习惯的公式三步曲:

1.对孩子做对的行为表达认可赞美

2.你刚才这么做就叫做...(某个特质)

3.讲解这么做的好处(这个特质的优点)

家长们都可以用这种方式逐步的调整孩子的行为习惯,重点是让孩子知道这个特质的好处,并体验这个特质美好的感觉,这样就会固化这个良好的习惯。

我们希望家长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思路。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不断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对的事情上,有很多事看起来做得不对,但是背后也有可能有对的那个动机。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发掘的东西。

讲完了前面两个发动机,一个是无条件的爱,一个是建立价值感。一个人这一辈子寻找的最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安全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属于这个家族”,他知道“爸爸妈妈会无条件的爱他”,所以他做事会有力量的源泉和超越障碍的勇气。那么第二个发动机价值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是可以自己掌控他自己的人生的”,他的自尊水平会比较高,他会为自己负责,这个就叫作价值感的建立。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一个人这一辈子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如果遇到了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我不要再做了,那么他就会被困难牵绊,停止前进。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具备一个成长型的心态。他把每一次挫折、每一次犯错,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并且告诉自己我可以不断地改变,我可以不断地进步。——这个信念的确立需要父母的引导。

一个人为什么努力?一个人为什么勇于尝试?一个人为什么勇于接受挑战?你去考察背后的心态一定都是来自于成长型心态:我可以不断地改变,我可以不断地进步。但如果一个人是固定型的心态,觉得我可不能丢脸,我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要失去这一切可怎么办?!当你把焦点放在当下看问题,而不去看未来看目标的时候,不断地想当下这些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闭塞,然后越来越固步自封,不敢迈步向前。

那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孩子去建立成长型心态呢?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停止给孩子贴大量负面的标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比别人差在哪儿,你看看别人多强。当父母整天拿孩子跟别人比较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解读为“维护我的自尊体系,最重要的方式是赢过别人、比过别人”。所以,他永远处在一种跟别人比的那个体系当中。这时候你发现,他哪敢去接受什么大的挑战。想赢怕输,他只想追求赢的感觉。赢的感觉是虚幻的、暂时的。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和比较,人这一辈子只跟自己比赛。就是你最终有没有跑过自己,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强。

一个人的幸福感应该是建立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所带来的美好感觉,而不是建立在超越别人的基础之上。如果将幸福建立在超越别人的基础上,那么痛苦很快就会接踵而至。

所以,在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能够做到的是:你有没有容错率允许孩子犯错,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在肯定一个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你肯定的是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还是这个行为背后的那个动机。肯定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你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做出了这个结果,结果是暂时的,但是这个动力才是伴随他终身成长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终身成长。所以,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讲说,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话。这种话都只会让孩子爱慕虚荣,让孩子爱慕那个赢的感觉。真正有效的是跟孩子分析说,这次我们为什么能够赢,这次我们为什么能考好,这次我们做对了什么,之前那个努力的练习所带来的回报大家现在看到了,让他能够感受到练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我们得让孩子知道挫折本身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带来体验感的,带来美好回忆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时候才能够帮孩子建立终身成长的心态。

成长型心态必需具备的两个信念:

犯错=学习=成长,挫折=挑战=进步。

这样的信念的建立就必须要求家长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有效沟通去引导孩子的信念系统,打破孩子原有的错误信念,重新建立起更符合成长型心态的信念。比如说前面我讲的儿子打架的案例里面,我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打破两个孩子的限制性信念,孩子的第一个限制性信念是“我打输了,就等于我再也打不过他了。”第二个限制性信念是说“被抓头发很痛,痛就是输”。这两个限制性的信念不打破掉,孩子是不会勇敢往前走的。

好了,现在我们想一想,一个孩子内心有无条件的爱,父母很爱他,他爱这个社会;然后自尊水平很高,他的价值感很强,他知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同时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他能够用终身成长的心态不断的学习成长、跨越障碍、不断地进步。把这三个发动机放到一个孩子体内,会是什么感觉呢?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自我自我点燃、自我启动、自我奔跑。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体,真正能够让这个复杂体发生作用的,只有他真正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如果足够强大,生命力旺盛,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够自己去开路,去架桥的这么一个人,而不是我们天天在旁边辅导着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举措。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们自我点燃、自我启动、自我奔跑,收获一个美满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