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新丨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谈一场恋爱
为什么做事没有快感?为什么一件事无法坚持?比如说工作就像是在“上坟”,学习就像是在“上刑”,一运动锻炼就想死。
其实,做事就像谈恋爱,你体验不好、无法坚持,说明你不够爱这个恋爱对象。
内在动机。
本文的主题是“发自内心的爱一件事”,或者叫“内在动机”,亦或者叫“内在奖赏”,所谓的内在动机,是指行动的动力是内发的,是个体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获得了满足与喜悦,而这种令人愉悦的体验会促使个体去重复这种活动。
比如解数学题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答案,便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并感到满意和喜悦,于是便很想再做几道题重复这种体验;又比如谈恋爱时,感受到了满满的甜蜜与温馨,于是只想沉溺在谈恋爱的酸臭中。
沉迷于解数学题和谈恋爱,就是内发行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什么外在的因素。
拥有内在动机的人,享受的就是做事的过程,在做事时处于一种快乐、亢奋的状态,并体会到一种超乎寻常的酸爽和幸福。所以,由内在动机做事的人,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作作品”。——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
目的动机,或者叫“外在动机”,是与“内在动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目的动机,是以完成特定目标(比如获得某种奖赏)为导向,具体做某件事只是为了完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目的动机重结果,内在动机重过程,内在动机者,活动本身就是一切意义,可以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目的”,或者说目的只是附属品而已。
就像画画,最享受的时刻就是构思作画的每个瞬间,这就是画画的全部意义所在,而一旦画作完成,画作作品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证明“曾经”享受了一段很有意义和快乐的作画时光。
换句话说,就像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但并不是爱情和恋爱的目的。谈恋爱这件事本身就是最美的享受,享受恋爱中的每一秒就是恋爱的最终目的。
假如一个人的初衷是为了生育后代这个目的,那就要去跟人谈恋爱,此时恋爱就成了手段,一旦以目的为导向,恋爱的过程和体验如何就没那么重要了。
一个以目的为导向的人,会出现四个问题:
一是表现得差强人意,当人们出于特定目的去做事时,会在任何需要智慧、深度专注、直觉或创造力的活动上表现变差,因为会下意识地关注结果和衡量得失,这样势必会分散注意力、并产生压力。
就像始终盯着记分牌看,每失一球都是一种压力,关注点就早就已经不在赛场上了。
二是体验感变差,当两个朋友打台球玩时,会很轻松、惬意和享受;但一旦相约来个三局两胜的比赛,心中的感受立马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可能还会下意识地产生一丝紧张的气氛,不再那么随意怡人了,此时过程不重要,输赢更为重要。
三是过程贬值,一个以目的和结果为导向的活动,如果结果令人不满,过程也相应地会大幅贬值。一个以获奖为目的的参赛选手,如果最终没有得奖,他的直接感受就是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这就是目的导向的最大悲哀。
四是走捷径,以目的为导向的人,在缺失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偷懒耍滑。比如孩子只是为了特定目的(奖励或者家长要求)而练习钢琴,那孩子很可能会只重复弹简单并熟悉的曲子,或者磨洋工来凑时间。
所以,对于特定目的的持续关注和追逐,会削弱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最终的成效。在数学学习中,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绝对会比一个只是想尽快完成作业任务的人,学习的成绩更高,体验更好,因为前者是内在动机,后者是目的动机。
以上内容,好像我是一个拉偏架的人,一直倾向于“重过程”,对“目的动机”不太友好。事实上,从某种程度来讲,内在动机存在很多局限,因为确实有些事情很难培养出内在动机,或者培养起来很麻烦,这时候目的动机就很高效。
比如让3岁孩子去打吊瓶,这是一种很难培养出内在动机的事情,让一个人喜欢上打针也着实恐怖,这时许诺孩子一个玩具(目的),就显得尤为高效,所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确实有些脏活累活是真得很反人性,必须用外在动机加以激励。
现在我们都知道,内在动机者享受过程、体验更好、成效更高;目的动机者重结果、有时效率更高。从内外动机的角度出发,思考“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是“坐在宝马上哭”之间的选择,更像是内在动机和目的动机间的博弈。
有些人天生情感丰富,就是那些有着“恋爱脑”的人,可能“在自行车上”享受爱情是更为靠谱的选择;而有些人天生情感联结较为麻木,比如情感上没什么起伏,甚至有社交恐惧、内心缺乏安全感等等排斥恋爱的情感障碍,那目的动机,用爱以外的物质去满足其心理需求,则更为妥当。
做事就是谈恋爱。
我们人生中经手的所有活动,都像是我们的“恋爱对象”,做事的过程就是“谈恋爱”的过程。阅读活动是我们在跟书本谈恋爱,家务劳动是我们在与家务谈恋爱,刷抖音是我们在与短视频谈恋爱。
喜欢上某事和喜欢上某人,效果是等价的,都能让人持续地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付出一切。恋爱能让人焕发青春,熠熠生辉,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其实某件让人深爱的事情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Strickland,在婚后的第17个年头突然离家出走远去巴黎,抛弃了从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其妻子通过他出走前的一系列怪异行迹,推测认定他有了外遇,但最后却发现事实的真相是:他彻底沉迷上了画画。
所以,“一见钟情”也同样适用于爱上“某个活动”。做着那个令人“坠入情网”的事情的人,在别人看来双眼也是闪闪发光的。所以,本文开头对于做事没有快感、做事无法坚持的原因,归结为你根本就不爱这件事。
对一个人(事)的好感好像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喜欢就是喜欢上了,根本说不清楚,就像Strickland做得那样,把过去的生活和身边的一切,都彻底抛弃了,真真的一丝都不留,不疯魔不成话,对“画画”爱的至死方休。
像Strickland这样疯狂地深爱上一件事,评论中很多人都感觉诧异和极端。但是,在爱情中却很容易被人所接受和理解,甚至以死明志的做法,给人的不是诧异和极端,而是伟大,并为人所称颂,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
爱事与爱人一样,并不会因为对象是死的,就产生了差别,恰恰相反,做一件事也有互动,事情也是活的,遇到真心所爱的“事情”,是此生之幸。
其实,在“学习”、“绘画”、“工作”、“玩游戏”等众多恋爱对象中,明显有些更有眼缘,更讨我们喜欢,有些却让我们与其相处起来很厌烦。
对于我们厌烦的事情,比如说“学习”、“做家务”,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谈恋爱的思路来重塑问题,比如关于“如何让自己爱上学习”、“如何让自己喜欢上做家务”等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自己喜欢上一个自己本不喜欢的人”。
硬让自己喜欢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这个做法本身听起来就有点疯狂,所谓“强扭的瓜不甜”,硬让自己喜欢讨厌的人(事),这纯粹像是在自残。
林肯的一位朋友曾向他推荐一位阁员,等见面后,林肯因为“不喜欢他”直接否决了,所以,牛人也很真实,并坦诚自己的喜恶,不愿伪装而强行为之。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彻彻底底地梳理清楚了自己之前所喜欢的那些人共有的特点,和自己喜欢他们的原因,我们也无法去改造和赋予到“一件事”上,我们无法让“做家务”变得阳光,变得会哄人、会撒娇,会给我们提供情绪支持。
但是,我们转换下思路和问题,逆向思考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变得令我们开始讨厌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3岁孩子,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求,对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都是十分自然的,他们会不断地探索和摆弄他们遇到的物品,这种学习的欲望是由内而外的,即使他们看不懂书里密密麻麻的文字,也会缠着大人念给他们听,显然他们很享受学习的乐趣。
你再仔细观察一个成年人,学习却成了苦大仇深、很厌烦的事情,如果学习不能变现、不能换来一本本证书,那根本都没有学习的理由和动力。
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很喜欢“学习”,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我们开始厌恶学习,失去了内在动机,而我们的本性并非生来就厌恶学习。
我们先来看“厌恶感”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我们基因性的厌恶,什么也改变不了,就像我吃不了香菜,就是再怎么强迫自己,我也吃不了;有自闭症的人,也几乎不可能喜欢上社交。
第二种是我们以为自己不喜欢,但是深入了解和接触后,我们发现自己能喜欢上。所谓的厌恶,只是因为不了解,就像榴莲,开始给某人吃,会因为闻着臭死活不吃,当真的尝试一次以后,真香,从此便爱上了吃榴莲。
还有那些欢喜冤家,开始总是以死对头的样子出现,结果深入接触后也是爱得死去回来。还有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始不了解时,总是会本能地排斥,当初次尝试以后,却又停不下来。
第三种是我们开始喜欢,或者并不排斥,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的存在,而变得令我们厌恶。
喜欢本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满足,没有办法从外部加强,却又很容易从内部消减,就像大多数曾经热恋的情侣会慢慢由爱生恨,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某些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铺垫了这么多,现在我们终于清楚,能做出改变和需要改变的,就是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因为第一种是本能的排斥,很难改变。
对于第二种情况,尝试几次就会爱上,所以要拿出勇气,逼着自己去尝试一下,跨出第一步很难,但是跨出去了,就是在迎接另外一个世界;对于第三种情况,就是要找到并排除那些令人生厌的问题根源,让我们重新爱上那些有意义的事情。
下面我提供一种问题根源,能让一件事变得令人厌烦的方法,即“过度”。
过度。
我之前曾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方便面,于是我连着一周,一天三顿地吃,我发现一周之后,我看到方便面就想吐。
之前看《人在囧途》,第一次坐飞机的王宝强,因为携带牛奶在安检处被拦下,结果他举起一大罐牛奶喝了下去,这个镜头拍了14遍,他也喝了14遍,拍完这场喝牛奶戏后,王宝强看见牛奶就想跑,至今未愈。
所以,想厌倦一种食物,一次使劲吃到吐就完事了;同样,想厌恶一件事,使劲做到让自己恶心就行了。高考完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撕书,因为泄愤,因为确实被“恶心”得太久了,终于解脱了。
很多人开始做一件事时,极其容易热血沸腾,发疯似的连着做上一个月,做到后来就恶心了,说白了,就是因为过量了。
人体的机制就是“趋利避害”,一旦你对某件事产生厌恶感,“你”会不由自主地就会排斥这件事,那接下来,你如果还需要去做这件事,你就是在用意志力硬撑了。
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体验,应该享受体验做每件事的乐趣,一切以舒服为准,看似慢下来了,其实是把时间跨度延长了,别想着急于求成,别想着一下子就飞跃十万八千里,短时间内取得真经。
学习就是这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世界都在求快,但是慢下来也是一种能力。而且,切忌盲目求快!快,容易让自己急躁,学习本身是一种满足好奇、获得真知的享受,不要硬生生地把学习变成了压力,变成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想毁掉兴趣,就把它变成工作和一项项任务指标。
当我在写作感受到痛苦时,我会立马停下来,去跑步机上走一会,或去看电影,体验别人的经历和人生。因为我知道,硬要“坚持”下去,肯定不行。
因为坚持,在深层次意味着“对抗”,而享受,意味着快乐,我是在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谈一场一生的恋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很多人觉得事情很重要、自己等不及,只是因为内心太急躁,总想一蹴而就,但结果通常证明就是这些“等不及”、“最重视”的人,会优先放弃。
所以,爱一个人要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里,慢慢付出、慢慢享受,慢慢融入彼此的生活。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得到时用力过猛,一下子就跟吃方便面一样腻了、厌倦了。
所以心态很重要,快不得、急不得,慢慢享受、慢慢扎根,慢慢等着枝繁叶茂。2021年中国人均寿命78.2岁,即使你现在60,也至少还有28年时光,难道真的不够你“慢慢”做成一件事?
现在,你也该明白舔狗是多么讨人厌,本来可能还有一点好感,但舔狗不停地短信、电话骚扰,各种关怀、提醒、关心,就像那包连着出现的方便面,会让人产生恶心的生理反应,即使热恋期的小情侣,也要记得小别胜新欢。
现在,你也应该明白工作为什么越来越讨厌,因为有些人的工作量真的大,过劳也是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过量工作的后遗症就是厌恶感,很少有人开始就厌恶工作的,就像谈恋爱一样,总会有一段新鲜的蜜月期。
应该羡慕那些有幸直接遇到自己“至爱”的工作、被工作性质和内容深深吸引的人,他们自会沉迷工作到无法自拔,始终焕发无限活力。当然,如果对于工作的厌恶并不属于“第一种”情况,那你完全可以尝试用谈恋爱的方式,排解厌恶因素,改造自己对“工作”的迷恋程度。
下面的内容属于扩展阅读,你可以选择性的不看,因为我更多的是写完舍不得删。
工作。
人的一生都在勤奋地工作,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了工作上,所以工作毫无疑问地成为人生中最为重大的活动,有些人是出于“内在动机”,享受工作中的每一秒,而更多的人是目的动机,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
不同的动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体验,一直工作一直爽的人,跟痛苦挣扎了一天的人,虽然在同一个物质世界,却分别在人间天堂和人间炼狱过着不同的生活。
回到之前那句“所有活动就是在谈恋爱”,仅从时间和精力投入上来看,一周平均相处时间高达40个小时,工作绝对是我们的“正室”,“求职”类似于“相亲”的过程。
估计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早已习以为常,根本不清楚,也没有一套评判和量化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这个正室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只有整体的感受而已。
爱情与工作是相同的,彻底了解了爱情运作的机制,可能工作上的问题也就通透了。
——审美和喜好。
▷大众标准。在审美上,人们对于人的美丑,有着大体统一的审美标准,同样,人们对于某些工作或活动也有着统一的审美标准。
单位和工作早被人为地分出了三六九等,有些单位和工作被贴上了贵族标签。像党政、国企等单位领导,就是所谓的美差,像帅哥美女一样招人喜欢;相反,像其他某些工作中的打工仔,就是所谓的粗活,让人提不起任何兴趣。
人多喜好美,而厌恶丑,这种偏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相亲首选美女和帅哥,而找工作也是一样,会优选争取那些光鲜亮丽的贵族岗位,也是那些待遇最好的工作。
于是,这样容易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会去争抢被主流标准认可和赞赏的岗位,而不是最合适自己的。
2003年,国内媒体相继以《北大才子当街卖猪肉》为题报道了陆步轩“放弃公务员,卖起了猪肉”的情况,好像北大学子卖猪肉,就像犯了什么天大的忌讳,就好像这个人神经错条了一样,就像公主下嫁给平民老百姓一样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
人们早就把对“职业贵贱”的成见刻进了心里,街头采访中,外卖小哥表示自己年入十万,相亲时依然被人说不太“体面”,虽然工作时能感受到尊重,还也能体察到隐性存在的鄙视链。
人们隐匿了真实的自己,为了生计和面子,不敢追求自己的歌手梦,去酒吧做一名卖唱的歌手;不敢追求自己的舞蹈梦,去做一名舞蹈老师,而是坐在高贵的办公桌前陷入自我疏离之中。
▷个人和喜好。“萝卜咸菜,各有所爱”,具体到每个人的口味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喜欢王一博,有人喜欢黄渤;有人喜欢杨幂,有人喜欢姚晨。
同样,有人喜欢作画,希望成为原画师,而对自媒体写作不感兴趣;有的人却对作画不感冒,而特别喜欢写作,想成为网络写手。这种审美差异,不同的喜好和厌恶有时是嵌在骨子里的,每个人都应该先认识自己,再去职场中定位自己的方向。
有人很博爱,绘画、音乐和写作都喜欢,其实博爱就等于都不爱,一个人如果有幸遇到过“至爱”,心会被牢牢占据和填满,根本容不下别人,而你最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与“爱情”或“工作”至爱相伴的一生。
你见一个人发了疯似的干一件事,像王羲之练字,科比练习篮球,还是那些工作狂人,那种几乎疯狂的执念和沉迷,其实只是遇到至爱的正常表现。
遇到至爱之事(人),几率可能微乎其微,但一旦遇到,很难不成功,只有你遇到真正爱上的一件事,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你才会更懂得这个世界。
——入错行。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可惜现实中,有不少人人在找工作时,要不就没把这句话当回事,要不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也根本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于是,找工作仍就变成了一场人生豪赌。
高中学习并没有教会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没有说清这个世界各个专业需要的能力和研究方向,部分考生对于自己根本没有清晰的认知,选专业时也并没有什么非常充足的了解,对未来的就业情况、就业形势也都没有做过详细的规划。
有些考生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之下就扎进了大学学习某个专业,又一头雾水地找了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从零开始学习新的技能。
所以,我们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是“糊里糊涂”,对自己能力和选择专业的糊里糊涂,对选择公司真正工作内容的糊里糊涂。
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对选工作的主要“择偶标准”才很简单,就是凭感觉,公司名气怎么样,待遇怎么样,已有关系好不好使,像极了相亲时凭“眼缘”,到底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还是要到真刀实枪的做了才会知道。
很多人一毕业,对于应聘的公司(家长)和岗位(对象),就是那么点模糊而大体的了解,像企业信息,公司规模、发展前景、办公环境、薪资福利、企业文化、人文关怀等等而已,就好比社会这个“相亲平台”里出来一个叫“银行”的家长,家里有很多未婚子女要征婚。
大家都说“银行”家境殷实,各个闺女貌美如花、儿子飒爽英姿,于是你仅仅是基于从亲戚、朋友和他人口中了解到的只言片语,仅是基于口碑便断定是个“香饽饽”,考量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便跟风同大家一样挤破了头往“银行”家里拱。
你很荣幸跟一位叫“柜员”的好姑娘对上了眼,同居(试用期)磨合了半年,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有些人度过了新鲜期,但并未感觉到对岗位的爱意,但是耐不住待遇还不错,或者家人的劝阻,或者已经丢失了应届生这个处子之身,亦或者心疼半年不断学习和付出的沉没成本,就像谈了许久的小情侣,只要没到厌恶至极的份,索性便步入结婚殿堂(签用人合同)。
多数人初入社会开始找工作时,都尤为惶恐,生怕自己是被落下的一批人,钱没决定如何花,钱还是自己的,但相亲对象和工作岗位没有决定下来,一犹豫可能就是别人的了。
进入一家大公司,一个人往往从打杂开始,怀着各种期许,三到五年才能接触和学习到核心内容,比如从柜员到客户经理,从基层到机关,这时相当于开始抛开那些肤浅的认识,真正开始了解自己对象的内心。
如果这时候发现确实还是没爱上,而却被现实裹挟,跳槽就像离婚一样,是有物质成本和社交成本的。于是,差不多就行的心思又占了上风,一个人就彻底被束缚在自己不爱的这个对象身上,一辈子不得动弹。
于是这一辈子在平平淡淡、没有爱意的爱情中终老,不好吗?
也挺好,爱情和工作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有些人来说,适不适合可能不重要,“稳定、体面、赚钱、吸引人”的标签可能才重要。
人生只有一次,这种不够精彩的体验,好像对不起这一生,如果差不多就行,些许便错过了很多可能性,或许就跟真正的美好失之交臂。
我知道你会如何想,茫茫人海中,三百六十行,遇到那真爱何其容易,这个不行、换一个就怎么能保证热爱和合适?
确实,不考虑清楚,可能只是从一个深渊跳入另一个深渊,不仅不是新生,可能是痛苦的循环,况且人生可能没有几年可以拿出来让我们循环从零开始学习技能、深入了解一个行业。
所以,最幸福的那些人,还是初遇便是自己十分热爱和适合的工作,于是他们在工作上一路高歌猛进、一路狂飙。
其次,是那些积极主动,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他们对工作不是骨子里的排斥,他们总能发现美好,永远关注在自己能影响和改变的地方,拥有责任心,培养起工作的内在动机。
剩下的那些人,工作干不好也许并不单纯是他的原因,而是这个岗位根本就不适合他,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只会越做越丧,越努力越焦虑。
如果一个人始终培养不出自己对于工作的爱意,那他该停下来,向内充分了解下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其实“换不换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他对自己要有正确且全面的认知,可能他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个人真正能活成自己的标志,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擅长什么,然后让真实和自主的自己,做出最合适和理智的选择,从而真正享受拥有内在动机幸福工作。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