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我看人间事,热爱作首诗心理学演义

心理学演义(21)阿德勒:逆袭倒霉蛋,鸡汤界鼻祖

2018-05-23  本文已影响10人  董点心理

生平:倒霉蛋的逆袭

阿德勒说:“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那么,阿德勒儿童时期都经历了什么死亡的威胁,产生的心理阴影面积要让他需要用一辈子去克服?

他本来具有一个loser所有的优厚的先天条件…可是他没能成功让自己成为一个loser,而他却成功逆袭了。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看看他小时候的经历:

(1)小时候得过佝偻病,常被绑在椅子上

(2)个子很矮,发育不积极

(3)身体虚弱多病

(4)运动能力很差

(5)4岁才学会走路

(6)5岁患严重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建议“放弃治疗”,后来竟然神奇好了。

(7)2次严重卡车车祸。那时候车比较少,他都做错了什么?!。

(8)学习成绩班级倒数

(9)家中6个孩子排第三

结果是:

(1)活在帅气魁伟的哥哥的阴影里(Sigmund Adler)。奇怪的是,他哥哥也叫西格蒙德。

(2)家里排行居中,上面有帅气的哥哥姐姐,下面有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在弟弟出生后,本来就极其平凡的他根本无法吸引到父母的关注,父母都注意力必然转移到弟弟妹妹身上。使他缺乏足够的关爱。

(3)老师委婉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吧!”,其实老师心里想:这智商让我们班成绩下降,让我年终奖受影响。

(4)同龄小伙伴们都喜欢在他身上找成就感和发泄对他的喜欢。

心理上:

自卑…

深深地自卑...

比深还深的自卑…

可是,最终结果:他逆袭了!!!

成绩:从差生变成优等生

身体:从小身体不好,那我就考医学院。

        1888考入名校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95年获医学博士。

婚姻:泡到俄国美女留学生。

运气:被当时弗洛伊德赏识,招入麾下。

一生最爱给他人灌鸡汤:

以身说法,不断向人灌输自己逆袭的鸡汤。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翻身的机会,只要你敢想!

阿德勒又说: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阿德勒又又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启发:

当生活不顺利的时候,请读阿德勒的传记,看看他的童年,你瞬间觉得你的人生如此美好,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当生活顺风顺水的时候,也看看阿德勒的理论,他告诉我们要大胆去梦想,说不定就实现了。

与弗洛伊德的关系。

1902年,阿德勒在当地报纸撰文,力挺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读到后,非常赏识(好不容易有个人为自己说话)。遂邀请他出席自己的小组讨论会。其实这个小组本来就没几个人。

但是,阿德勒从来就不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拥趸,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当然,他也不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弗洛伊德并未委以重任。所以,他从来没有享受过荣格的待遇。他只是弗洛伊德好不容易碰到的一个支持自己理论的人,有点利用价值,最低可以扩大自己影响力。但不会重用他的。

阿德勒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从来没把弗洛伊德的权威放在眼里。因此,当弗洛伊德嘲讽他的理论时,他并不克制自己,会直接怒怼回去:“大哥,我为什么每次都要在你的阴影下做事?”。

这些条件,都使得阿德勒成为与弗洛伊德公开决裂第一人(1910年)。他和他的支持者的出走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第一次出走潮"。荣格的出走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

更可怕的是,他开了个坏头,起到示范作用,后面一发不可收拾,荣格,布洛伊尔,奥托兰克,威廉莱西,克莱因等纷纷离去。老弗爷与他们的爱恨情仇逐渐拉开序幕。

尽管如同荣格一样,在别人眼里他们都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承认这一点。甚至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痛点。

上世纪50年代的某天,人本主义大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曾回忆,在一次晚餐中他无意提及这点时,阿德勒立刻非常愤怒,斥其为谎言!并立刻(注意是立刻)拿出1902年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明信片,证明当时他是受弗洛伊德之邀,以同道者而非门生的身份去讨论小组的。

这说明阿德勒一直随身携带这个明信片。别人钱包里是老婆孩子照片,他钱包里天天揣着这个明信片。

他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分析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离开精神分析之后,创造了个体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是我们的基本动力。

综合起来,他理论的核心就是"自卑与超越"!

1、What部分: 什么是自卑?

两小孩子打架,一个战战兢兢,左顾右盼,脸憋的通红,想随时开溜,一看就是比较害怕这一场景;另外一个怒目而视,口中念念有词,嘴里还不断嘿嘿哈哈,一副老子第一的样子。

阿德勒问:谁自卑?

你可能倾向于认为那个退缩的孩子,但是,阿德勒认为,他们都是自卑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

这里首选区分一个概念:自卑,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自卑,而是认识自己的不足,不如人的地方。都叫自卑。

每个人都是自卑的,并非只有看起来胆小、懦弱的人才会自卑,即使是表面上很强势甚至是很自负的人,内心也同样有自卑感。特别是,那些表面上表现为自负,甚至不容置疑的人,他们许多都是内心深深自卑、容不得批评的“纸老虎”。越自卑,越是创展现一副自负的样子,力图掩盖自己的自卑的内心。

自卑情结:

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寻求优越感,自欺欺人,导致自卑情结。

优越感

自卑的另一面是优越感。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也就是我们首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卑),然后努力去克服它,追求卓越。

追求优越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个人奋斗)。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获得益处(利他与慈善)。

2. How 部分:如何实现超越

(鸡汤来了!)阿德勒认为:遗传、童年经历等先天的生物性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完成自我超越(和阿德勒一样实现逆袭)。

途径如下:

第一,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恰当解读

面对同一种经历,我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因此,真正束缚我们的不是环境,而是思想。

举个例子:

穷人家的孩子,他可以对命运最低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埋怨社会不公,埋怨命运不好,埋怨父母太差;另一种,他可能认识到这需要自己发奋努力,做出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人生。

而,不同的解读方式,会给他带来不同的命运。

所以说,穷人家孩子不一定早当家,也有可能早成为小混混。富人家孩子也可能成为败家子,也可能将家族事业扩张。关键不在出身,而在对生活的解读。

第二,树立小目标(这点和王健林观点一致)

阿德勒认为:要改变行为,先从改变目标做起。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目标服务的。

请选择一个合理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

自卑和优越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说白了:

自卑就像后驱车,动力从后面来,推动着你向前进。

优越就像前驱车,动力从前面来,拽着你向前走。

而,我们大部分都是四驱的。

欢迎关注:董点心理

扫描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