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边有座桥一一采仙桥

2017-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海_4a4f

                        陈海

      采仙桥要拆了重建。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桥应该是一座小木桥,清代骆名高重建了石板桥,到解放后,枫桥有个识字并不多的人凭着感觉硬是改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采仙桥,虽然枫桥人到桥两边每每都会惊讶于桥坡的陡斜,但不得不佩服这么多年过去,这桥还是质量很好地担负着枫江南北的交通任务。

山的那边有座桥一一采仙桥

        采仙桥取名和对面的采仙山有关。据《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记述:“乌带山,在县东四十五里,枫桥镇西南,一名采仙山”。

      孔灵符《会稽记》说:“乌带山其上多紫石英,世人莫知之”, 《诸暨县志》说:“山产紫石英,状如枣核而八棱,紫光莹澈如琢”。

      南朝,梁武帝派了个大臣名字叫乌笪到了枫桥,考察访问枫桥的风土人情,顺便为皇帝采风寻宝。

      这个乌大人秉性忠良,对老百姓友爱有加,又兼博通诗书医药,他来到枫桥,倡水利,兴学塾,开教化,压豪强,又在山中采药,为乡民治病解困,可惜因操劳过度,在山中不幸亡故。枫桥人民想念乌大人的好,想念乌大人的微笑,和他身上淡淡的草药味道。心情非常悲痛,因此敬奉乌笪为神,立庙供奉祭祀,呼山为乌笪山,来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好人。

        时间久了枫桥乡民就把“笪”误传为带。乌笪山又名採仙山,採仙,即採药之仙乌笪,后来,村民习惯上写成“采仙山”。

      骆名高,字志远(1756—1826),诸暨枫桥镇人,以仗义疏财名闻乡里,诸暨县志记载为“枫川义士也”。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春夏大旱,秋八月又遭水灾,枫桥堤埂尽决,饥民饿殍,遍及全邑。名高输粮赈济,全活数千家。道光三年(1823)诸暨又大水,湖田尽没,名高又赈数千金,并独资兴建采仙桥,乡民怀德。

山的那边有座桥一一采仙桥

      采仙桥位于枫桥镇南端,横跨枫桥江,江宽约30米。采仙桥头这一带原来是枫桥南市,山货行、禾柴白炭行、纸花行、米行等多集中在此,俗称“大部弄”,现为青年街。桥的南端有“万祥春镬厂”,为当时枫桥唯一的铸造厂,枫桥的造纸业很繁华,屠家坞的造纸作坊在绍兴地区非常有名,枫桥的桃花纸远销沪杭。会稽山区出入枫桥主要由采仙桥经过。“箬壳草鞋尖笠帽,千根扁担进枫桥”,采仙桥是主要通道之一。原桥于清道光三年(1823)被洪水冲毁,交通隔绝。骆名高独资重建采仙桥。桥体为石墩石板桥,计费千金,乡民怀德。府县衙门上奏其事。后县府奉朝廷圣旨,在枫桥镇旁通往绍兴的大道上兴建“乐善好施”牌坊。

      除了这块“乐善好施”牌坊外,阮建根先生说在采仙桥边上还有一块“采仙桥诏”碑。那一年,我和陈钢为了这块“采仙桥诏”碑,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有没有找到这块碑,我不想告知任何人。10月份在诸暨乡土文化群里透露了在陈家村发现陈洪绶祖父陈性学的墓志,结果有个人在所谓“诸暨木陀”系列文章中非常负责宣布这一消息,还当成了某种机缘巧合。其实我这样一个学历史的人,十句话里难得有二句是真的,何况这世上真会有这么多巧合?

      重建后的桥将是古镇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一座端壮雄伟的枫桥将在我们眼前出现,将重现施沧涛所写“枫桥西望近黄昏,灵气迂回散彩痕。漫讶群山清丽绝,沼吴人在苎萝村”那样的美景。

      不管到何时,枫桥人永远记着山那边有座桥,它的名叫采仙桥。

山的那边有座桥一一采仙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