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用摘抄法做笔记?思维导图才是真正的高效阅读术
“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祥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一语道出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国内也听到不少对读书笔记作用的簇拥,比如最广为人知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书的文本记忆,还能促进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在摘要、回忆、思考的交互过程中,将自己的实际经历与书本结合,不断地消化旧的、长出新的东西。
尽管如此,从小就开始花式做笔记的我们,却还是不知如何去真正读好一本书。
高效阅读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的零散,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今天要分享的就是用思维导图来阅读书籍,帮助大家提高阅读效率。
(1)找到主题,初步设计读书笔记框架
做过思维导图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什么模型,最开始的一定是“中心主题”。思维导图的层级化发展决定,没有中心主题,就没有子主题。
但不是人人都会找主题,尤其是在阅读看“排行榜”的当下,书都没了解,就直接打包下单了。针对这种情况,给大家两个建议:
① 有目的性的阅读
马拉松为什么要在路途中设置休息站?不仅是因为要给体力不支的人提供后援,更是给还能继续坚持的人,打一剂强心针——告诉他们事情的进展,心理上不失控。
这是因为人在能够掌控局面、有准备的情况下,会更加从容,也能够把事情完成的更好。
阅读也当如此。带着目的去阅读,在与书交互的过程中,时不时的想想,这一段、这一章节对自己的意义?于整个框架的意义?是解释了原因、还是提供了方法?
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来设计思维导图的主题,会更具有实践意义。
② 一定要学会看目录
很多人因为追求效率、赶时间,拿到书就开始顺着看,往往看了后面又忘了前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盲目求快,反而不利于效率的提升。
看书先看目的和序言,为什么呢?
目录部分相当于是作者给读者列出的阅读指南,就犹如藏宝游戏里面的地图。不看地图就出发,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比纵览全局再出发的赢面低一些。目录就是书的骨架,正文是血肉,先有骨架,再填充血肉,会让你的知识更加立体。
序言其实是在目录前面的部分,我放在目录的后面讲的原因是就单本书的阅读效率而言。现在很多人做主题阅读(同一主题下阅读多本书籍)的习惯,也没有深入了解作者本人、写作背景、表达方式的意愿,或者说没那么强烈。
而序言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部分。想要知道对这本书大概是什么类型、主要在想解决什么问题、作者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可以仔细读序言。但一本书的序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乏力,过于单薄往往承载不起这个任务。
(2)按照框架,归纳、整理信息
有了中心主题,下一步就是往下延伸。延伸的方式可以按照阅读目的和目录所呈现的框架来走。
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对信息的深度处理,包括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而不仅仅是机械摘抄笔记。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语去写下属于你的读书笔记。自己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一本书的过程。
(3)整理信息,完成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有时候,作者耗尽一生心血才写下一本书,几百页的内容都是浓缩的精华。一次阅读,必然不够。要想真的有所收获,必须得好好品。
读书笔记也是。不是说你读一遍,做了个笔记,这本书就翻篇了。
不再被翻开的笔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完读书笔记之后,还需要再次翻看、思考并调整完善。
边看边做,好比山中看树;事后完善,更像是登高望远。不一样的位置,不一样的理解。
最后,我得说下,阅读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适合自己最重要,关键是得知行合一,是去读,而不是掌握了一堆理论却永远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