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2人  魏佳斌

这个题目有点大,有点吓人。

年纪轻轻,不要轻言一生。但一个事实是,铺天盖地的自媒体,形形色色的导师团,都在讲述各个维度的“道理”。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你可以怎么样。

最早听脱口秀节目是冬东相对论。梁冬比较风趣幽默,加上吴伯凡睿智与洞见,他们针对一些时世,发散式的探讨,也比较有意思。比较有印象的,比如中国的新人品红利,就是说为何现在很多移动互联网,电商领域的创新都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够大,哪怕是一个较小众的应用,在这个人口基数上,都可以支撑起自己的商业模式。

后来有了罗辑思维,罗胖一直强调的理念是“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罗胖从来都强调自己是个商人,所以,这个使命他也放弃了,做你身边的读书人的定位也放弃了,开始做了公司,做了得到,催生了知识付费的新浪潮。现在罗胖自己不读书了,改读文章了,讲得也比较浅了,引入了各行行业的大V,大佬们。

还有高晓松的晓说讲各种历史,宋鸿兵的鸿观。

就拿罗胖为例,我特地翻了他之前的节目,有一期叫“躺倒也能当英雄”。说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小人物了有新的崛起的机会,从传统产品经济转向体验经验,从身边的人出发然后传播。不得不承认,罗胖的口才很好,逻辑也不错。他还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在淘宝卖画的女孩,比如上门帮小孩拍照的自由摄影师。。。

如果不太认真听,仔细去挖他的逻辑,就图一乐子,感觉听了不到东西,还心潮澎湃。但你仔细推敲,真的是这样吗?这些故事是不是在《读者》或者《故事会》上也可以看到?!贴上一个互联网的标签,贴了一个微创新的标签,又变成了一个新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听众真的有帮助吗,这样的故事,真的可以借鉴或者复制吗?

很难。

这个故事,你用来解释蓝海战略,微创新,甚至是奋发图强都可以,比较通用。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一技之长,而且还将这一技之长用于创造价值,从而得到回报。与什么狗屁体验经济有什么关系?与互联网传播有什么本质联系呢?另外更重要的一点,选择之外是执行。关于行动与执行,因为太无聊无趣,在很多故事里不会提及,往往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知识快消的导师们乐衷找概念,当然这也是听众需要。需要这种安慰。一会互联网思维,大谈煎饼黄太极估值4000亿,雕爷牛腩估计2个亿。现在回头看呢?打谁的脸?

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变的是形式,商业的本质不变是价值创造。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回报是收益。从来没有变过。之于个人,就是需要有一技之长,或者整合资源形成一技之长,包装成产品或服务,进行价值创造,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