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是一份职业亲子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班规,引发家长的欢喜与忧愁

2018-10-08  本文已影响14人  晓文123

                                               一

新学期伊始,孩子们升到了初二,学习压力骤然增大,老师和家长们摩拳擦掌想给孩子们加个油、添把火。于是,出台了几条班规。

一时之间,家校共建,全力为孩子的未来而奋斗。老师每天会把值日班长记录情况发到家校QQ群里,家长每隔两周进行汇总,评出优劣。继而,孩子们吃鸡的吃鸡,反省的反省。各得其乐,也各得其悲。

班规的出台迅速的扭转了班风,班级纪律大幅提升,孩子们的日日作业情况是“全齐”,孩子们返校考试全班共50名学生,有20名进入年级前200名。可是,与此相应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一一出现了。

孩子们出现了分化和矛盾,有女生家长反映,孩子一天被记了八次,打电话时心情很是沉闷。

这样的心情我是感同身受。

                                                     二

丫头第一次被停晚自习,和她爸爸走进家门那一刻,我能看出她故作不在意的落寞。让她给老师写检查,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写,我上数学课认真听讲了呀,值日班长记我发呆,我有什么办法?还有,我只是不会去讨好值日班长,我们班很多人去讨好了,名字就被划掉了,我要反思的是下次怎么和值日班长搞好关系吗?

后来,是我说一句,她写一句,共同完成了检讨。第二天一早,她如愿复课。本以为这件事就告以段落,可是几日之后,我才发现,孩子的心结并没有解开。

有天晚上10点了,她拿着语文书和一页默写作业过来说:“妈妈,你把这个拍给语文老师,我的默写都对了,她批错了,却要罚我重写10遍。”

我仔细对了一遍,的确没有写错。但我还是说:“太晚了,算了,我们不要打扰老师了,文章不长,你再抄10遍,加深一下记忆吧。”

丫头立马掉下眼泪:“为什么不是我的错,我也要认?同学的错是我错,老师的错也是我错,我明明对了的……”

最后,我大半夜和老师沟通了一下,老师说让她认真抄写一遍即可。丫头立马兴奋起来,笑颜如花。她的开心,不并仅仅是可以少写几遍课文,重要的是她认为自己争得了公平的待遇。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当缩头活千年的乌龟,也不愿做为追逐光明而扑火的飞蛾。所以,当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不公正,作为家长的第一反映是“你先自我反省,你肯定有错,要不为什么不记别人?只记你呢?别人我管不了,我只能管你,你乖点不就好了吗?”

直到家长群里对“班规”的负面效应大讨论时,我才开始自我反思,作为母亲,我口口声声说爱她,但当她需要“爱”时,我却躲开了……躲开了共同承担负责,也躲开了出现问题后的积极思考。

                                                    三

“班规”合理吗?

首先,我认为对初衷是好的制度,不能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就急于否定,它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至少让孩子们懂了何为规矩,让他们去思考怎样与人相处,让他们更努力的按时完成作业,让他们班纪班风焕然一新。

其次,所有制度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当我们已经意识到“班规”存在着很多漏洞时,就要及时填补。亡羊补牢,补好了牢还可以继续圈羊。

比如:本“班规”现存问题是加深了同学间了矛盾。那么,矛盾的起源在哪里?因为大家觉得值日班长不公正。可是每个人都会当值日班长,每个人都不公正吗?不是的,是没有给孩子统一的评判标准。只是说谁不遵守纪律就记谁。于是,有的孩子认真点,就记得事无巨细;有的孩子宽厚点,就得饶人处且饶人。尺度不一致时,难免引起共愤。何为标准的尺度呢?我们要找出几个关键指标“上课起哄被老师点名批评”“作业未能按时完成”“同学之间起冲突动了手”“抄写别人作业被老师发现”等等,严重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可以记录。比如上课走了神,偶尔在晚自习时问了个题之类的可以忽略不记。

再次,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我们的初心。“班规”的制定是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们成为惊弓之鸟,在不安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专心学习呢?所以“班规”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孩子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愿意努力提升改进上,而不是停课惩罚。可以尝试通过一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聊聊,多角度思考问题,取得相互的理解,达成共识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

最后,作为家长在支持“班规”这件事上,要积极配合。一方面配合落实,另一方面更要主动沟通,不要害怕出现矛盾,不要刻意回避问题,要冷静、客观、公正的把事实陈述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不断优化的“班规”,才能成为孵化器,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