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活解《正能量大讲堂》工作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对《论语》及孔子的评价

2019-08-02  本文已影响8人  教育参悟人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不待规矩而自成方圆,老子明确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待有人出来攘臂翘足地标榜道德的时候,恰恰表明世道已经衰败、道德已经沦丧了。如果按照道家的理论推下去,到了人人道德沦丧的境地,无为而治能不能改变“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问题呢?孔子早就明察秋毫地看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兴仁可以避免道德沦丧,对于道德败坏的人,也只有唤起他本性中的“仁善”之心,才能挽救。

老子批判“智慧出,有大伪”,不能否认有这种情况,但这种批判不能作为普遍的理解来看。孔子一方面注重智力开发,一方面也一直在积极地预防虚伪,多次告诫弟子:“巧言令色鲜矣仁。”【1.3】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