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俞敏洪学演讲》使用金句(二)
下面我们看俞敏洪的第二类金句,这类金句是故事前后的观点或道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演讲中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往往是希望通过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道理,那么在故事前面或结尾,用精炼的语言把故事中蕴含的观点或道理讲出来,让听众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哦,确实如此哦!所以故事+金句,就像巧克力和牛奶一样,永远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搭档。
俞敏洪老师在演讲中就常常这样做,他在讲故事之前或讲完故事后,经常会抛出一个金句,让你印象深刻,心服口服。我们看一个案例:
俞敏洪:当我从北大辞职出来以后,作为一个北大的快要成为教授的老师,马上换成穿着破军大衣,拎着浆糊桶,专门到北大里面去贴小广告的人,我刚开始内心充满了恐惧, 我想这可都是我的学生啊,果不其然学生就过来了。哎,俞老师,你在这贴广告啊。我说,是,我从北大出去自己办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学生说,俞老师别着急, 我来帮你贴,我突然发现,原来学生并没有用一种贬低的眼神在看我,学生只是说,俞老师我来帮你贴,而且说,我不光帮你贴,我还在这看着,不让别人给它盖 上。逐渐我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
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和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多好的句子啊,对吧。如果俞敏洪前面没讲贴广告的故事,只是干巴巴地告诉我们这句话、这个道理,我们一定没感觉。所以故事+金句,放在一起,才可以达到效果。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俞敏洪:面对失败的考验是每一个人都经历的,等会儿上来的企业家每个人都至少失败三到五次。我一生中如果让我计算,失败的东西比成功的东西多得太多了。我的成功只有一个就是创办了一个小小的新东方,而我的失败有无数个,从高考三次失败到恋爱追求25个女生没有一个成功,到最后得了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到最后被北大开除,到最后做新东方的时候为了拿到新东方一个执照跟人喝酒到医院里抢救六个小时,每一个加起来都是失败,但是所有这些失败都是我走向最后一个成功的垫脚石。
以上就是本次课的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俞敏洪老师在演讲中使用的两类金句,第一类是大自然的语言,用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来比喻人生,非常有画面感,容易理解;第二类金句是故事前后的观点或道理,在你讲故事前或讲完故事后,用一个精炼的句子来概况故事中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