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很多人恶心与不屑“小确幸”,你喜欢它什么?讨厌它什么呢?
“小确幸”一词在文艺阵营中非常受欢迎。
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无聊自慰,矫揉造作。
就连《奇葩说》的马薇薇也在一期节目中吐露金句:小确幸不如大欢喜,小确幸始终是别人给予的,而大欢喜才是自己博来的。
很多人觉得讨厌恶心的原因无非以下3点:
1、明明有更多很好的词语,偏偏造个看起来这么矫情,自以为高级的词语
2、缺失了生活的勇气与追梦的野望,迷失于一些自我安慰的幸运
3、“台湾小确幸”风潮与青年满足现状的姿态,引起大陆许多网友的鄙视
我既喜欢“小确幸”,也不喜“小确幸”。
01
我有个同事非常能干家务和做饭,但对于事业却显得没那么多激情。
很多女的会羡慕他老婆,你嫁了个好老公。
他老婆却经常会抱怨,生活过得有心无力。
在深圳这个一线城市,想要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你需要非常努力,拼命赚钱。
但他对于事业本身兴致不是太高,觉得能凑合着就可以了。
相反的,对于家务事、下厨,他却非常有兴致,菜也做得很好吃。
用他的态度来说,并是“与其那么辛苦的拼搏,不如多创造与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
诗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与意境,深受其所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他的老婆,又偏偏非常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但丈夫这种“小确幸”的生活心态,与对事业的淡然处之,却让她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台湾著名作家、新闻记者、导演编剧陈玉慧,在一次新书的采访中提到:
“这两三年,我搬回台湾长住,发现有个东西我不是很喜欢,就是所谓的「小确幸」。太多的小确幸会让人绊手绊脚,越来越懦弱,越来越在同一个地方打转。那么作为作家,我应该怎么去打破这种「小确幸」?
我想到了三毛,一个充满传奇而视野开阔的女作家,我要通过她来讲一个走出去、充满勇气的故事。所以我写了《撒哈拉之心》,一个年轻女孩「追寻三毛」的故事,不是讲三毛,而是讨论爱情和出发。 ”
台湾大多数青年越来越不愿意竞争打拼,梦想开个咖啡店和民宿,满足于安逸的小日子,他们常挂嘴边的便是「这是我的小确幸」。
年轻人没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提前过上养老生活,这不是早熟和小确幸,而是早衰。
02
杀死一个年轻的方式,并是让他闲着。
杀死我的方式,也是让我闲着。
我一直是个无法接受安逸、无法接受一切照旧的人。
每当现状没有太多变化,心里感受到目前处境带来了瓶颈,我就陷入焦虑。
不断尝试着做出突破,就算换领域、换行业,也在所不惜。
一旦打定主意去深做一件事情,喜欢持续提升带来的满足感。
相反的,我老婆是个相对喜欢安逸的人。
怎么安逸,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将家里折腾的干干净净,买点盆栽把家里装饰的清新舒适,闲暇时就啃电视和手机。
为此,我不只一次的抱怨她不思进取,一点也不想着学习提升自己。
而这,也成为了我们之间大多数矛盾的来源。
当眼睛永远只看着远方的大山时,你便无法看到身边的花草。
直到有次,朋友与他老婆来我家做客。
他老婆看到我们家,非常羡慕我们家很干净整洁,让人身心愉悦。
同时还不忘自我吐槽一下,说自己经常懒得整理打扫,被老公抱怨家里乱。
从那刻开始,我明白了“小确幸”对我的重要性。
头抬久了,会累,会焦虑,会神经敏感紧张。
偶尔还是需要低头创造与注意下身边的小美好。
与其说喜欢上“小确幸”带给我的抚慰,不如说是“小美好”与“小感恩”。
人生难得大欢喜,顾盼阑珊小确幸。
03
相对于我那位同事与我,朋友A是个既有野望,肯拼搏,又非常喜欢创造和感受“小确幸”的人。
对于事业,他非常拼命,不喜欢呆在舒适区。
比起安逸的生活,他更喜欢不停的学习成长,不停的走出去,尝试与挑战。
难能可贵的是,回归到生活状态,他经常能为一点小事沾沾自喜,甚至乐此不疲的分享给其他人。
对于喜欢或者没体验过的事情,他富有着小孩子一般的热爱与猎奇心理。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兴致勃勃的勇于挑战。
无论工作压力有多大,他都能轻松的便释放出去。
生活常有小确幸,心中常有大欢喜。
很多人恶心“小确幸”,他们心怀梦想,勇于走出去挑战自己。
很多人喜欢“小确幸”,他们懂得留意身边的小美好。
“小确幸”只是种单维度的生活态度。
如果把它当做唯一,那便是矫情、逃避与自我安慰。
但如果没有了它,那生活很容易成为干巴巴的沙漠,心灵很容易疲惫与焦虑。
抛开“小确幸”这个词汇,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
感恩值得感恩的人与事,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多把注意力放在正向与美好的一面。
我喜欢它带来的小美好,但不喜欢它成为认怂的精神鸦片。
你喜欢“小确幸”这个词吗?喜欢它什么?不喜欢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