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错过:一种找到第一批目标客户的套路

2017-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90后的人生自我修炼

互联网产品做出来就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求,万事开头难,最初使用产品的用户是极其关键的,在我们刚推出市场的时候,要选好第一批用户,而第一批关键用户互联网称呼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互联网产品第一批使用的用户,并且能够主动宣传我们的产品的忠实用户”。我们如何搞定我们的种子用户,让我们推出市场呢?

获得种子用户可以总结为四点:选定用户、引入用户、活跃用户和导流用户。

一、明确产品定位

这是分析所有问题的起点,可以保证思考方向不偏离,能顺利抵达终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用什么形式满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拆成四点更容易理解:

1.什么形式:产品形态

2.什么用户:目标用户

3.什么场景:需求场景

4.什么需求:用户需求

以「作业帮」为例,这样回答:

1.什么形式:用手机拍照问作业问题

2.什么用户:K12学生,从小学到高中

3.什么场景:学习时或写作业时

4.什么需求:难题不会解答

用一句表达作业帮的定位:用手机拍照提问的形式,去满足用户在学习时解答难题的需求。

二、根据定位圈定受众人群

产品定位里已圈定了目标用户,这一步需要给出具体的范畴和定义。

按显性和隐性两种属性分,显性是用户的客观标签,是用户资料;隐性是能将用户划分至某个人群的标签,体现群体属性。

显性属性分:

年龄

性别

居住地

婚姻状态

职业

收入水平

兴趣爱好

按隐性属性分:

喜欢听情歌

疯狂找人拼单的电商达人

文艺女青年

科技电影《钢铁侠》粉丝

喜欢逛论坛

结婚两年的家庭妇女

手机用户发烧友

喜欢佛学的

这是划分人群依据的标准,得出这些标准的方法,依赖对目标人群深入到位的研究。对于用户调研,别盲目相信问卷调研、电话访谈、当面谈话、群里收集反馈等传统的用户调研方式。因为你最终目的是了解人群特点,而以上方式过于形式化、用户戒备心理严重、收集的样本不合理,从而给出的结论并非真实体现,实际没什么收获。

真正的调研:学习行业+融入圈子,从而掌握人群特征。

最好用的用户调研方式就是和用户沟通交流。主要总结为以下四步:

1.约你认为「对」的用户约会见面聊天,不仅仅用户只关注与业务相关的方面,而是把他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分析。

比如,用户的外表、性格、职业、婚否、兴趣爱好、对敏感话题的看法、产品的使用方式等,

2.通过观察判断他是否是目标用户。如果是,那和他同类型的人还有谁,约见多几个;如果不是,暂时舍弃,继续找下一个用户。

3.完成多个类型用户的沟通,总结分类用户,然后继续沟通和观察。与用户线上和线下的沟通要结合起来,因为很多人在线上和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完全不同。像一个朋友一样关注他的微博和朋友圈,这就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也能体现他所在的用户群体特征。

4.选定定两三个重点类型,完善用户信息,做出初定的种子用户。

三、分析人群需求

初步选定目标用户后,需要分析人群需求,主要注意两点:

1.用户在某个方面的核心需求只有一个,但会根据场景拆分成多个小需求。

2.分辨出真正的用户需求。我在工作日经常用外卖app点餐,因为有满减和红包,所以比到店还便宜。但对于外卖app来讲,我并非是目标用户,因为我没有外卖需求,只有「省钱」需求。所以今年外卖的补贴会慢慢消失,不让我再占便宜了。

四、确定满足需求的方式

根据上一步列出的用户需求,给出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产品和运营的手段去实现。还拿上文的电影app需求来说,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

五、找到人群聚集地

引入种子用户:这一步首先要明确产品用户聚集在哪儿,找到后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引入措施,提高效率。

「聚集地」主要指用户经常在的平台,比如微信、微博、淘宝、知乎。这些都是大用户量级平台,要找自己想要的人需要具体办法,出版社从知乎和简书上找作者、电商去去淘宝找用户,新媒体去微博找人。

六、通过运营措施引入群

如何从站外引入种子用户

引种子用户入群,有两种情况:有背景的和没背景。

1.有背景

比如BAT的产品,可以用他们内部产品的资源,甚至直接导流,比如腾讯要推出王者荣耀,直接在微信里面直接引流即可,效果显著。

2.没背景

大多数初创公司都是没有资源,只能去外部寻求用户。

引入的方式有两种:邀请和招募。

要点是,根据产品功能,包装一个吸引用户的项目,以用户感兴趣的形式展现。

引入种子用户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建立组织

因为没有产品,所以建立虚拟组织,有制度、准入标准、会员权益和日常活动,以群落地并告知在未来将有产品上线。

让人感觉这是一个严肃、有组织和规范的事,有仪式感非常重要。

第二步:策划活动

为下一步引入做准备,需要有一个噱头吸引对方加入。毕竟如果只是群,即使是一个组织一个项目,加入的理由也不充分。

活动就是噱头,有两个思路:

a.用利益吸引。

b.用特权吸引。传达给用户的是,这个新产品上线后他们将成为首批用户,可以获得几个特权。以「尝鲜」为噱头,是能吸引到一批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在每个领域里是行家的人。

特权是可以包装的,即使功能没有。承诺相应的产品功能,后期加入即可。

第三步:逐一沟通

找出1-2个目标用户所在平台,调研后得出找到用户的方式,比如按分类、排序、搜索等。

比如在知乎上找运营,操作方式如下

再撰写一个简短、清晰、有意思的邀请文案,发送给用户,第一句别太废话,让用户一眼知道你干嘛,简短的告诉需要对方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把对方关心的因素都写到位。

第四步:不断优化

我们做的以上三步,优化的空间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拿着这些问题去优化后再尝试,看具体效果。

因为所有这些措施都只是预期,每一小步的反馈都特别重要,因为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至少每天review一次,是非常必要的。

插入一个种子用户选择的tips:

种子用户选取的人群类型也非常重要。《引爆点》这书里提到,用户可以分为联系家、内行和推销员。联系家是人脉很广,擅长社交的人;内行就是专家、懂行的;推销员是有能力说服别人的人,这三类人的优势各异,特点非常明显。

产品刚上线阶段,你最需要的是联系家和推销员的角色。

联系家利用自己的人脉,可能只是在朋友圈转发,不费力气就能为你带来用户

如果能撬动推销员的积极性,或者利益绑定,这类人也能帮助你做不少的事。

不建议找内行,因为他们最擅长找问题。上线初期产品必定不健全,需要时间完善,重点先做好冷启动。

七、群内再运营保持活跃

用户入群后,需要针对这个群去管理和活跃。

1.管理

群在一边进人的时候,就一边开始建立管理团队了,可以快速先找,后面不合适再换。

管理团队,首先是非常支持你,听你话的人,考验你个人魅力的时候来了;其次是有时间;然后是善于沟通、情商高、能承受压力。

管理团队的构成:

管理员,你是这个群的「创始人」,管理员就是「职业经理人」。以后你肯定要慢慢退居二线,群就由他管理,所以要开始帮他建立威信和话语权。

活动策划,负责日常活动策划,应该是个脑洞大、活跃、有趣的人,文案也必须给力呢。

答疑者,是管理员的副手,左膀右臂。群里最大的工作量就是答疑了,每次新人进来,答疑者要负责破冰,有疑问要随时解决。

2.活跃

种子用户群的难点是「没产品只聊天」,如果用户觉得无事可做,慢慢就不再活跃了,等到产品上线后,也无法转化他们。

说几个在群里可以活跃的措施吧:

①每日话题

群里的成员都是因为某个共同属性聚集的,所以肯定有相同爱好,这就是最吸引人的点。可以每天发起话题讨论,由一位用户负责选题和分享。先分享自己的观点,再抛出问题,引导大家一起讨论。

②功能调查

以下几个功能,你最希望有哪个?引导用户参加这种门槛很低的调查,配上几张截图,慢慢就能培养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通过一些引导或选项的设置,我们应该可以想办法保证投票最多的那一个功能,就在即将上线的版本里,这样用户也更有参与感。

③线上活动

根据产品核心功能,发起一个线上活动,只是不能在产品上实现,而是通过其他形式落地。

线上活动的好处是,用户在产品未上线时,就在做类似的贡献了。等到产品上线后,用户贡献起来会更便捷,对产品就有了天生的好感。

八、待上线后导入产品

这一步就是临门一脚了,把你的种子用户导流到刚上线的产品上。如果以上所有七步都做到位,这一步就变得非常容易。不过几件事需要做:

1.培训。新产品上线后,对于用户来说还是比较陌生,虽然之前看过UI。所以要在群里不断的解答疑问,培训他们使用和操作。

2.收集反馈。可以在内测阶段就把产品发给种子用户,可以帮忙测bug,也可以提交一些反馈。

3.活动导流。在刚上线的产品上做活动,可以投入一些费用,引导这批种子用户快速开始使用,甚至大量贡献。

活动导流是这里最核心的,需要注意:

①活动目的需要非常明确,能直接带动产品的核心数据。如,回答问题(百度知道)、发布职位(拉勾)、接单(滴滴)。

②用户的收益需要非常给力,做到快速拉动。可以有钱的补贴、物质奖励,或者给限量特权。这时候可以投入一些成本,因为单个种子用户的价值都很大。

③活动的操作门槛低,方便便捷。虽然种子用户运营很久了,但还是面对了一个新产品。要通过降低操作门槛、落地页、活动文案等方式,提升转化。

以上就是拉取种子用户的方法。理论应结合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有很多方式放法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