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82年生的金智英》
这本书是我一口气看完的。书很薄,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没有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平铺直叙,很容易懂。
据说这本书在韩国刚出版的时候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男性认为这本书夸大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难,树立了不好的男性形象。
我看完之后,想了很久。虽然这本书的文学性似乎不是很强,但还是想在这里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普通韩国女性的前半生。金智英慢慢长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离职,成为家庭主妇,只不过她偶尔会变成另一个人,以一个已故大学学姐的口吻说话,或者以丈母娘的身份对老公说话。
金智英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被邻座的男生欺负。她十分煎熬,只能对母亲和姐姐哭诉。母亲认为不过是小孩子间的玩笑,不值一提;姐姐则劝她不要在意,男生都那么幼稚。后来老师发现了,也批评了那个男生,却对金智英说,这是那个男生喜欢她的表现。
“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不是应该更温柔体贴吗?不论是对朋友、家人,还是家里养的猫猫狗狗,都应当如此,这是连八岁的金智英都知道的常识。”书里这样写。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总把欺凌当作玩笑?特别是对于孩子。总想着孩子还这么小呢,什么都不懂,男孩就是喜欢揪女生辫子......这种思维定势其实很可怕的。被欺负的孩子心里会很不好受,不管年纪大小,会记一辈子。
我是幼儿园的时候经历过校园欺凌。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幼儿懂什么叫欺凌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得出的结果是:大概人类本性排外,本能地排斥跟自己不一样的人。
当时我四岁,从山东转学到广州,读一家寄宿幼儿园,一星期回家。不会说普通话,但能听懂。老师也不太负责任,除了上学第一天当着我爸的面跟我聊了几句,剩下的时间基本上不理我。我上不上课都随便。
幼儿园要求每天穿校服,好不容易校庆可以穿自己的衣服。我穿上奶奶给我买的新裙子,很高兴。结果同学们喊我乞丐。
我是不记得了,据我妈说,那个周末我是哭着回家的。
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很不舒服,但也只能尽量把这些东西放下。我仍然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不开朗,不活泼,但是,还有文字,至少还有书籍,不是吗?
好像跑题了。总之,真的要对孩子的情绪更敏感一点。
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金智英跟老公郑代贤讨论生小孩问题时的一段对话。
“就生吧,反正迟早都得要孩子,没必要听他们(指公婆)在那里念叨个不停,趁我们还年轻,赶快生一个吧。”郑代贤的口气一派轻松,仿佛是在对金智英说“我们买一条挪威产的鲭鱼吧,”或是“挂一幅克林姆的《吻》拼图吧”
是平淡的叙述,但真的是有点真实。因为公公婆婆催了,所以赶快要生个孩子啊,没有孩子是不行的。
郑代贤的口吻表示,好像怀孕就是一件小事,一件与他关系不太大的闲事。站在女性的角度,如果自己的老公对怀孕是这个态度,自己是真的会很寒心。
而金智英是怎么说的呢?
“你不是说叫我不要老是只想着失去吗?我现在很可能会因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以及同事、朋友等社会人脉,还有我的人生规划、未来梦想等种种,所以才会一直只看见自己失去的东西,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
金智英这样质问老公。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一直在想,我妈妈是不是牺牲了这些才把我生下来的呢?
应该是的,每一项都对得上。她自从怀了我就不再穿高跟鞋、束腰带了,也不再化妆了,生完我后在坐月子的时候护理不到位,一直到现在肠胃都不好,我升学的时候她就把工作辞了。
一一对应。多可怕。
我妈经常对我说,以后当个老师吧,好找对象,很吃香的。我表面上答应着,其实心里很疑惑:为什么我连职业的选择都要考虑是不是容易嫁人呢?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追求者自己的理想,不才是最好的吗?所以,我从来没跟父母说过我的梦想。他们主动问起来,我会说没有。
看了金智英这段话后有点明白了:我妈应该是觉得,没必要有那么大的理想,反正最后都是要回归家庭的吧。我理解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有一代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但我还是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我有自己理想的生活节奏,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所以在结婚和怀孕则两件事上应该都会很慎重。
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最近女权是很热门的话题。我认为女权就是一种平等包容的观念,而并非是要使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的霸权。
看看82年生的金智英,再看看2001年生的自己,有哪些地方进步了,有哪些地方仍然是一成不变呢?我也一直在反思。
最后,金智英过的还好吗?我希望她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