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明清12~传奇圣人王守仁
我一直犹豫写不写王守仁先生,因为怕写不好对不起圣人,可是不写更对不起圣人,毕竟王先生号称知行合一五百年不遇的大圣人,我觉得千年不遇更合适,说五百年大概是顾及圣人朱熹。但要说知行合一,那是几千年不遇。
于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就算写不好,也必须让王圣人在我的学习笔记里留下重重的一笔。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他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传道授业,故被人们称为“阳明先生”。王守仁家是大土豪也是书香门第,据传其先祖是王羲之,祖上曾是刘伯温的手下跟班,总之是世代为官,父亲王华更了不得,那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的状元。所以王守仁生来就具有读书人的气质。
王守仁小时候不叫王守仁。他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于是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瞧这故事,出生带祥云,自非凡世人。
圣人非常之处还有,王守仁5岁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神!
少年王守仁熟读儒家经书,并开始探求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穷理”之学。所谓格物就是指推究事物的本质道理,朱熹认为一草一木,皆含“天理”。于是,较真的王守仁开始格庭院中的竹子,对着竹子冥思苦想,常常整天不吃不喝,希望能从中“格”出“理”来。但他从早“格”到晚,一直坚持了7天,不但一无所获,反倒大病了一场。
然后,他开始怀疑并最终放弃了朱熹的格物之学,开始学习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比如兵法,比如佛、老之学,与之前熟读的儒家学说相结合,为最终他创建心学奠定基础。
王守仁的逸闻轶事很多,最为圣人的莫过于新婚之夜趣闻。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新浪失踪了。岳父调动人力寻找,直到第二天才把他找回家去。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
明武宗正德年间,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修文县龙场当驿丞。赴任途中遭遇劫杀,奇迹般地脱险。在龙场无所事事,每天修行悟道。一天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后来,王守仁创立心学,心学主旨:“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如果仅仅如此,那不过是儒家又多了一个学派,王圣人的杰出贡献是“知行合一”,他把心学应用到现实社会,在镇压农民起义、平判宁王之乱等具体军师行动中心学应用淋漓尽致。
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的五世孙,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朱宸濠利用自己生日之际,宴请江西众官,起兵反叛明朝政府,集兵10万,由南昌沿鄱阳湖、长江顺流而下,攻占九江等地,并围攻安庆。时任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的王守仁奉命率兵征讨朱宸濠,王守仁的部将有的主张攻打南昌,有的主张救援安庆。王守仁说:“如果直接救援安庆,南昌和九江的叛军一定会断我后路,乘势来攻,使我腹背受敌,不如就近攻打南昌。南昌守军不多,可以一举攻下。朱宸濠得知后定会放弃安庆,回兵自救。在他来之前攻下南昌,灭叛军士气,定可全部就歼。”
王守仁随即派伍文定为先锋,向南昌进发,不久便将南昌攻下。朱宸濠在安庆听说王守仁攻打南昌,大为恐慌,立即回兵救援。王守仁分兵迎击,最后在樵舍(江西南昌西北)用纵火烧船、分兵合击的战术,一举消灭叛军,生擒朱宸濠父子及谋士等人,平定了这场叛乱。
王守仁身后,在我国并没有多大的名声,倒是日本人比较崇敬他。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在这日本天皇为其举办的庆功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