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带给你的影响有多大?
以前在知乎,看到不少人说“少不读红楼”,于是针对看完《红楼梦》后产生悲观、抑郁、消极、虚无情绪这点来写写。
万紫千红总是空。
我曾在有哪些诗词稍微一改动,马上意境大变?里提到这句诗。记得当时看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偶然看到这一句,心里一惊,以为没看清楚,再仔细一看,确实不是原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只差一字,就从原本的繁华似锦,变成了梦幻泡影;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变成了群芳落尽、芳意无成之衰。
同样的万紫千红,世人看到的却不尽相同。同样的《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呢?
《红楼梦》就像一场春事,从早春的“小青缀树,花信始传”、“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到仲春的“夹岸桃花蘸水开”、“一枝化作两枝看”,最后归于暮春的“画梁春尽落香尘”、“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目睹这一切的兴盛衰亡,如何使人不心生悲凉、落寞空虚呢?“自古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何其残酷,却何其准确。
或许这就是很多人提到“少不读红楼”的原因,也是我自己曾经有过这段经历的原因:为什么看过红楼梦后,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生活没了动力?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终将被毁灭,终将在死亡面前归于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宝黛二人对待聚散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嘛:
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时,他反以为悲恸。那宝玉的情性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没奈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黛玉还不觉怎么着,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房中,长吁短叹。
花落春尽终有时,聚何欢喜散何悲。可这就是最真实、最骨感的生活本质,哪有什么绝对的光明与美好未来,哪有什么永远快乐、幸福团圆。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人生或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幻想生活无处不美好、未来何其之光明。第二阶段:认识到现实的残酷、黑暗与艰难,幻想破灭,外在的黑暗转化为内在的黑暗,觉得一切虚无、没有意义。第三阶段:在认清生活真相后,重拾乐观积极,在黑暗中觅得光明,在虚无中赋予意义,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道路绝对是坎坷的,会遇到很多外在的黑暗,更可怕的是这些外在的黑暗都会转化为内在的黑暗、内心的黑暗。外在压力大了以后,你就会觉得绝望,觉得人生无意义,这就是内在的黑暗。所以你要不断面对并战胜这两方面的黑暗,就必须唤醒你内心的光明。
——钱理群《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害、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有的人悲哀,就对于世界都痛恨了,都抱悲观了,也有的人盲目地享乐了。可是,有一些个有修养的人,有情操的人,他们虽然认识了人生的可悲慨的一面。但是,他们也仍然能够看到人世之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自其美好者而观之,天地之间有不少美好的事物。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这是曾国藩在皈依了天命说后的行事策略,以天命说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以天人感应说来激励自己继续奋斗。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