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乃明德之用
问题2:既然大人之学在明明德,怎么又在“亲民”了呢?
在回答“为什么大人之学在明明德”时,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与万物一体,是上天赋予的一体之仁,大人之心即本心,小人之心即被污染的俗心;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在于明明德,明明德即去私欲复本心,换言之,大学就是去恶从善,从小人变成大人;最后不忘批评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明明德必须内求,不可外求。
因此,提问者听了以后,接着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既然大人之学在明明德,怎么又在“亲民”了呢?
王阳明答:
大人以万物为一体,心的本体即仁体,明明德是立仁心之体,而亲民是实现仁心之用,明明德与亲民是体用的关系,因此明明德必须体现为亲民,而亲民是实现明明德的途径。
因为爱亲生父亲,推己及人,然后爱他人的父亲,直至爱天下所有人的父亲,那么我们的仁心就与亲生父亲、他人的父亲、天下所有人的父亲融合为一体了。只有如此切实地融为一体,“孝”这个明德才算明了,才是真正的孝道。
因为爱亲兄弟,推己及人,然后爱他人的兄弟,直至爱天下所有人的兄弟,那么我们的仁心就与亲兄弟、他人的兄弟、天下所有人的兄弟融合为一体了。只有如此切实地融为一体,“悌”这个明德才算明了,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友悌。
君臣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以至于我们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之间,无不需要真切地去爱,以实现我们的一体之仁,然后我们的明德才能无所不明,才能真正以万物为一体。
这才叫明明德于天下,这才是家齐国治而天下平,这才可以称得上尽性。
乐德乐按:
王阳明把“亲”解释为“爱”,并将孝、悌、慈、敬、忠、信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纳入其中,因此“亲民”之亲,就是仁心之用。更多时候,王阳明则用“诚意”、“良知”等词来表述这个仁心。
一体之仁,涵盖万事万物,却是从每个人的内心生发,其功夫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道,孔子曾经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徒孙们问曾子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忠恕而已矣。”王阳明在这里则用“亲民”加以传承,这些表述都不离儒家十六字法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王阳明在论述的过程中,从孝说开去,也完全符合儒家以宗族血缘为出发点的传统,同时借用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说法,来阐述自己的一体论,可见与孟子的学说也是一脉相承,也就是他自己说的,参之经典,无不吻合,足证心学才是孔门正学,是儒家道统的正宗。
较之朱熹的新民论,显然属于“极高明”之论,而新民论则显得狭隘了。
最后,王阳明通过“亲民”又巧妙地将“明明德于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孟子的“尽性知天”统一了起来,确属画龙点睛之笔。
----《我读大学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