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美好的路上,中国老板却成了国产汽车前进的绊脚石
最近,调研机构S A发布2017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市场份额报告。
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小米出货量分列前5位。
按照目前发展态势,苹果的位置很可能被中国企业代替。
作为国人热衷的另一耐用消费品,我好奇同期全球汽车销量榜是什么样子——
SUV周刊发布的今年5月份数据丰田、大众、雷诺-日产、通用和现代出货量分列前5位。
吉利(含沃尔沃等)位列14位,为中国车企排名最高,客观的说,这已经很进步了,想想20年前,我们的汽车厂商还在金字塔底部打酱油呢。
为什么同样都是中国人的企业,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国产汽车就不如国产手机那么招人待见呢?
中国车企和互联网界BAT,是少有的禁欲主义者,不少制造业巨头如联想、海尔、格力、美等均纷纷房地产,赚取快钱,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能够聚焦深耕行业发展,我们应该给予车企以深深的敬意。
在新一轮的汽车消费趋势下,中国车企在SUV、电动汽车等细分市场上奋起直追,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哈弗H系列甚至把大众神车斩落马下,比亚迪电动车打入美国校园等特殊市场。
还有遭人非议的贾跃亭,推出设计理念和技术非常超前的FF91超级汽车,与量产特斯拉、意欲太空送人、建造超级地铁的梦想狂人埃隆马斯克,一起走在探索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前沿入口,追溯一下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久没有出现这种天才了!
中国车企一直很努力,亦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ok,我们回到现实,思考一下国产汽车暂时没有赢得最广大消费者的原因所在。
在这里,我不想从中国汽车产业输在起跑线说起,这是发改委、工信部也左右不了的事实;也不想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入手,那是汽车研究院、行业专家等擅长的方面,仅就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车标”这一表征,探究其背后的本质。
中国人很注重脸面、面子,买车通常先看颜值——“前脸”,前脸上的“眼睛”——车标,恰如眼睛之如人脸的重要性,影响着一部车的精气神。
我对国产汽车车标的第一印象,整体丑,不好看(少数车标有亮点),开句玩笑话,长得丑还跑在路上吓人,这话怎么讲呢——
如果说10年、20年前,中国人有辆车就很满足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们步入了饱暖思淫欲的阶段,汽车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高——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仅是代步交通功能,还要有精神愉悦的功能,按照消费升级学说,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看得出来中国车企也一直在主动捕捉、承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努力向中高端市场靠拢,但我觉得在车标这一点上下的功夫还欠火候。
车标丑,可能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客观能力问题:
汽车设计、研发、生产及合作商等各个链条都比较薄弱,所处的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车标设计的局限性,这个阶段需要缴纳学费,在多次失败尝试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比如目前有些产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这些国家正在重复20年前中国走过的路,能生产出汽车来就OK了,至于要好看好用、品牌溢价等等,不是当期考虑的事情,能力在那摆着,不能强人所难嘛,但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所以客观因素影响有限。
另一个是主观态度问题:
之所以有上述主观态度的判断,是因为撇开核心技术不说,我认为中国具备了让车标更符合大众审美的能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中国设计师是最能听得见前线炮声了,而且这炮声轰隆隆响了20多年了,同一土壤、文化背景下,中国设计师对本国消费者的洞察输入,在与合资车PK中至少不落下风。
但是,我潜意识里推断中国车企从上而下里弥漫着一种情绪——
我是自主品牌,性价比已经很高了,这个价钱只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这么水平的车标,在研发投入、人才选用、合作伙伴等指标上的费用预算,我打心底里想控制在10万级别的车上(国产汽车的主流价位),你消费者只有买20、30万或者更高级别的车,才能享受到我更加高投入的智力和体力。
简单点说,就是消费者给3千工资,我就干3千的活;消费者若涨到6千工资,我再努力成长到6千水平。
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即更多的追求即时利益,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说到底是工匠精神缺失在“车标”元素上的体现。
这不能归因于设计师等执行团队,因为国人唯上尊从的传统思维,大概率是决策团队在这方面不重视——
设计师的确在高效的执行领导指令,只是与用户的需求背道而驰,德鲁克说过企业的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车标并没有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甚至在暗示客户——我设计、呈现、交付于你的,就是物有所值的,我甚至觉得有些车标在亵渎客户的审美与智商,这种工作成果注定只能流落街头,难以在人类文明发展丰碑上获取一席之地。
中国车企的决策团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诸如SUV等新兴细分市场上,这种抢占未来、赢在当下的战略当然没有错。
但是车标这个要素,理应在30年前的产品开发之始就应考虑好,或者应在这几十年快速发展中把之前落下的工作自觉补位,因为只要车企及旗下品牌存在,车标于车而言就是一个决策层需要优先考虑好的战略问题,如华与华方法论所言,标志是品牌资产包的重要组成,在传播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个丑的车标,在电视等广告媒体上看到这辆车的时候,会引起多少受众的兴趣呢,你愿意为一件第一印象不好的汽车去多浪费注意力吗?
消费者在4S店买车的过程中,如果再次看到丑陋的车标,在观察触摸车身、试乘试驾的过程中,会是什么体验呢,也许他会被低价高配吸引,也许他会满意高性价比,但总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车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中国人身份、面子、虚荣心的体现,如果马路是红地毯,那车就相当于走红毯时你手挽的那个女主角,但是她的眼睛不好看、没有神,结果你走在红地毯上五味杂陈,信心全无。
消费者通常喜欢和亲朋好友分享受他的使用体验和评价,虽然心理学认为人倾向于认可其已拥有的物品,但丑的车标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让我与人分享时,是说真话呢、还是说假话呢?
包装设计是最大的营销策划,从上面这四个环节中,你会发现中国企业的车标因为不美,浪费了许多营销传播和品牌溢价的机会。
华与华方法论认为,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我认为购买理由包括功能层面与精神层面,就车标而言,不能带给消费者愉悦的精神体验,相当于至少降低了一半的购买理由,若叠加技术功能上的差距,中国车企在全球销量排行榜上未进TOP10也就“名正言顺”了。
作为局外人,不管妥当与否,还是要给我提出的这一症结开几剂药方。
1、 中国汽车老板及高管自觉提高审美观。你们客观认识到、并敢于正视自己的短板,并虚心学习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不管从理论书籍、参观考察还是跨界学习、借用外脑,甚至有勇气主动退居二线、让更有视野的人才上马。
2、工匠之心,以手艺人心态去打磨产品。老板带头把工匠基因落到企业的每个细节,员工不以工资、奖金多少去衡量工作态度、强度,而是以极致的态度死磕自己的对产品精益求精,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直到让其他同行无法匹敌。毋庸置疑,日本、德国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从上而下重视“车标”设计系统。车标虽小,却是汽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从费用预算、人才选用、合作伙伴等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等所需资源的倾斜——从全球范围内招聘顶尖人才,只有牛X的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出牛X的车标,你自己不重视,还指望消费者替你重视起来吗。
4、开放股权,听见不同的声音。尽管刘强东说,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错了。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以老板为首的决策者在万人之上,很难听到异见,开放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倾听、吸纳不同的声音进来,避免 “一言堂”的决策风险,在多方博弈中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发展。
5、参与感,有勇气让消费者和品牌贴近。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供需两端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如今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互动,而且越是优秀卓越的企业,消费者越是扮演着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车企设计互动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一个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当中。
当然,顶尖设计师不是拔地而起的,以小窥大,这项小工作落到实处,也需要国家在价值观、审美观培育上提供肥沃的土壤,亦离不开全国人民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即使在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倒退,想想看,斯柯达由旧车标改为新车标给你带了来什么感受?凯美瑞改款后前脸与车标的比例关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不少人应能感受到本文标题挺血口喷人的,其实我内心丝毫没有公开树敌、挑战权威之意,因为中国的老板、企业家才是我们民族汽车产业最有创造力、最有变革之心、最锐意进取的群体,他们能够承担的压力最多,肩上的担子最重,也只有这些勇往直前的前行者才能扫清“绊脚石”之障。
较之文中的吹毛求疵,我更想做的是给予中国车企发展注入一点点加速的动力——不迷信权威,不惟命是从,不相信“存在即合理”,时刻检查你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是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广大客户的利益、最先进的文化——
尊重消费者,以消费者为本,你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