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生态”
“生态”在当今是个时髦的词汇,互联网公司谈愿景、谈战略时,往往会用上这两个字,立刻显得高大上。今天要谈的,是其本源的含义,什么是生态?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生态?
我们在生物课程上都学过,生态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一个池塘、一片草原,都构成了一个生态。生态里包含的,除了全部的物质,关键还包含了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才使得构建一个生态并不是简单的组装工作。下面我们对这种关系略究一二,从而对生态的复杂性有些更感性的认识。
研究者曾把北美草原上的各种植物种子按比例投放到一大片空地上,试图“种”出一片北美草原。5年的时间过去了,草原植物生长茂盛,非草原杂草和各种不知名的树苗同样生长茂盛,逐渐的,这块空地偏离了草原本应该有的样子,变成了一片杂草丛生之地。与自然形成的草原相比,肯定是缺少了些什么,才导致了预期之外的结果。经过研究,人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这块“草原”首先缺失的,是火。自然界的火使草原得以有效运转。它使得那些需要浴火重生的种子得以发芽(某些硬壳类植物种子,非火烧去外壳不能发芽),将那些入侵的树苗一笔抹去,让那些经不起考验的“城里人”望而却步,让真正的适者生存下来。而逝者的灰烬,恰好为存留者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将人工火种引入到这片草原之后,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茂盛生长期,曾经稀少的物种开始遍布草原。
即使如此,这块草原与标准的北美草原仍有差距,貌合神离,形似而神不似。进一步研究发现,投入各个物种的顺序,对草原最后长成什么样子起着重要作用,这个最后长成的样子,便是这个系统的稳定状态。我们从混沌理论中得知,许多确定系统都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一个小小的不同就会造成它的混乱,诸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引起一场风暴。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混沌理论相对立,在投放顺序不同的情况下,系统往往都会稳定下来,只是到达的稳定状态不一样而已。所谓的稳定,是指在小的扰动下,如引入或移除个别物种,不会破坏整体的稳定性。于是乎,各种植物投放的顺序不一样,草原长成的样子也不一样。而我们所试图种出来的草原,是经历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这其中的“物种投放顺序”,远非简单话语可以描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有新物种产生,也有旧物种消亡,想完全复制这种顺序,几乎不可能。
由此引申出来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我们现在看到草原构成,是现状的一个“快照”,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些中间构成物永远消失了,我们也无从知晓这些消失的成分是什么,从而导致无法完全复原真正意义上的草原。完全的复原,不仅要有合适的物种按照恰当的顺序出现,而且还要有合适的物种在恰当的时间消失。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也许能轻易地容忍X物种,但是在其组合过程中,X物种的出现会把该系统转到其他路径上,将其引向不同的生态系统上。
这些成分、时序,只是生态复杂性的冰山一角。生态中不同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到达稳定态的演变过程,对于人类来说,大多数还是“黑盒”。看似简单的一片草原,可能永远也难以被复制出来。再次听到别人说“生态”二字时,你可以在心里问一下自己:“他真的懂生态吗?”